“造車與重啟芯片自研,幾乎是同步啟動的決策。我們幾乎把小米前十年積累的全部資源都投入了進去。”雷軍近日在社交媒體上重提五年前的戰略選擇,寥寥數語勾勒出那場關乎企業命運的轉型圖景。今年恰逢小米成立十五周年,這家曾以互聯網模式崛起的企業,已通過造車與芯片自研兩大核心戰略,完成了從“輕資產”到“硬科技”的跨越式蛻變。
時間回溯至2020年,當時的小米已躋身世界500強,年營收突破兩千億元。但表面繁榮之下,雷軍卻敏銳察覺到手機行業的結構性危機:蘋果、三星、華為三強鼎立,留給其他品牌的市場空間日益逼仄。若僅依賴單一產品線,小米的未來將難以為繼。一場“觸及靈魂”的反思后,小米決定從增長邏輯層面進行根本性變革,將戰略重心轉向底層技術與長期價值創造。
轉型的代價是巨大的。過去五年間,小米研發投入從2020年的93億元激增至2024年的241億元,2025年預計突破300億元;研發團隊規模從一萬余人翻倍至兩萬以上,核心管理層完成重組,引入大量半導體、智能制造與汽車產業的技術專家。這場“押上家底”的豪賭,最終在造車與芯片兩大領域結出碩果。
汽車業務成為小米戰略轉型的外向支點。2013年雷軍兩次赴美拜訪馬斯克,2014年后通過投資與產業鏈布局積累經驗,2021年正式宣布造車。三年后,首款車型SU7交付即爆款,不僅連續九個月銷量超越特斯拉Model 3,更以88.91%的保值率登頂20萬以上轎車市場。2025年,SU7 Ultra量產車以7分04秒957的成績刷新紐北量產電動車圈速紀錄,YU7則創下“3分鐘20萬輛大定、18小時24萬輛鎖單”的行業奇跡。外媒紛紛聚焦這一現象:《經濟學人》稱小米“在蘋果失敗的市場取得勝利”,《華爾街日報》認為其新車將直接沖擊特斯拉Model Y的市場地位。
相較于汽車的“高光時刻”,芯片自研之路則充滿坎坷。2017年,首款采用28nm工藝的澎湃S1 SoC因性能不足遭遇市場冷遇,幾乎讓小米的自研芯片計劃夭折。但小米并未放棄,轉而通過ISP澎湃C1、快充芯片P1、電池管理芯片G1等“小芯片”積累經驗。2025年5月,基于臺積電第二代3nm工藝的玄戒O1旗艦SoC問世,集成190億晶體管,安兔兔跑分突破300萬,成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芯片設計能力的企業。這款芯片不僅填補了中國大陸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更讓小米從“跟隨者”躍升為“并跑者”。
造車與芯片的協同效應,在小米“人車家”生態戰略中愈發凸顯。汽車作為連接個人、家庭與社會的樞紐,芯片則成為驅動整個生態的底層引擎。兩者與澎湃OS系統重構共同發力,推動小米從互聯網公司向硬核科技企業轉型。雷軍在周年演講中坦言:“從迷茫到蛻變,看似只隔一層窗戶紙,實則凝聚了五年時間、數千億資金與上萬研發人員的心血。”
在產品層面,小米17 Pro/Pro Max搭載的“妙享背屏”成為交互革命的突破口。這塊支持120Hz刷新率的副屏,不僅能顯示通知與行程,還可作為自拍預覽屏與汽車控制面板,賦予手機“第二視角”。這種設計思路與蘋果“靈動島”異曲同工,但通過全新硬件區域實現了交互方式的再分配。支撐這一創新的,是國產底層技術的集中突破:M10發光材料讓屏幕發光效率提升11%,紅色更純凈且功耗更低;“金沙江電池”能量密度達894Wh/L,Pro機型采用L形異形疊片技術壓榨電量;第三代國產高動態技術LOFIC通過傳感器電容設計,最大化保留逆光場景細節。
從芯片到屏幕材料,從電池到影像傳感器,小米17系列不僅與蘋果正面競爭,更在安卓陣營中掀起新一輪競爭邏輯:誰能將國產技術體系轉化為用戶體驗優勢,誰就能在行業周期中占據先機。這種轉變的背后,是小米四條萬億級賽道的同步突圍:手機業務穩居國內4000-5000元價位第一,歐洲市場二季度重奪榜首;芯片自研填補高端空白;汽車業務直指特斯拉;大家電與AIoT領域規模優勢持續釋放,空調業務7月進入中國全渠道前三。
跨產業爆發的背后,是研發體系、智能制造、自研工廠與全球供應鏈的協同發力。過去五年,小米累計研發投入超千億元,全球專利達4.3萬件,5G標準必要專利排名全球前十、中國前三。在智能制造領域,北京昌平手機工廠組測包裝備自研率達96.8%,軟件系統自研率100%;汽車超級工廠引入超700個機器人,車身車間關鍵工藝自動化率100%;武漢智能家電工廠將于2026年大規模量產。這場“骨骼與靈魂的重塑”,正推動小米在芯片、手機、汽車、家電四大萬億級賽道上加速突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