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那些轉瞬即逝的閃光,曾讓無數天文學家望而興嘆。去年五月,小麥哲倫云方向突然迸發的X射線源,在短短數小時內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場被歐洲空間局科學家稱為"宇宙煙花"的短暫爆發,最終被我國"天關"衛星上的"萬星瞳"望遠鏡精準捕捉,成為人類首次完整觀測到特殊雙星系統爆發的珍貴案例。
這個代號"HMXB-2023"的神秘天體,最初被西班牙天文學家馬里諾團隊誤判為中子星吸積現象。當歐空局XMM-牛頓望遠鏡在18天后進行復查時,目標區域已恢復平靜。這種異常快速的消散過程,直到"天關"衛星的廣域監測數據與定向追蹤系統"風行天"協同分析后,才揭示出其真實身份——由Be星與白矮星組成的極端雙星系統。
研究顯示,這對雙星的前世今生充滿戲劇性轉折。原本質量相近的兩顆恒星,在演化過程中上演了"角色互換":質量較大的恒星率先耗盡燃料,拋射外層物質后坍縮為白矮星;其伴星通過吸積這些物質反而增重,演化成質量達12倍太陽的Be星。當前者以每秒數百公里的速度從后者吸積物質時,堆積在白矮星表面的氫元素會突然引發劇烈核爆,產生持續僅數小時的X射線閃光。
這種反常的演化路徑令國際天文學界震驚。歐洲航天局研究員克瑞姆斯指出:"在常規雙星演化模型中,質量較大的恒星應演化為中子星或黑洞,而Be星作為快速旋轉的B型星,其壽命通常不足1億年。這個系統中白矮星反而比伴星更'年長'的現象,徹底顛覆了傳統認知。"
"天關"衛星的獨特設計為此次發現立下汗馬功勞。其搭載的"萬星瞳"望遠鏡具備0.1毫蟹狀星云級的靈敏度,能夠捕捉低能X射線的微弱信號;而"風行天"追蹤系統則可在廣域監測中發現異常后,立即調整觀測方向進行連續追蹤。這種"先普查后詳查"的觀測模式,使衛星成功記錄下從爆發初始到完全消散的完整過程。
事實上,"天關"衛星已多次展現其卓越的瞬變源捕捉能力。此前它曾探測到來自125億光年外的伽馬射線暴,其發射時間接近可觀測宇宙的誕生初期。但此次對HMXB-2023的完整觀測更具突破性——人類首次看清了特殊雙星系統從物質吸積到爆發消散的全過程,相當于在宇宙劇場中獲得了完整播放的"電影膠片",而非以往只能捕捉到的零星"劇照"。
隨著"天關"衛星持續運轉,天文學家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曾被歸類為"觀測誤差"的短暫信號。北京天文臺研究員李明表示:"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類似的極端雙星系統,它們的爆發周期從數小時到數月不等。只有具備廣域覆蓋與快速響應能力的觀測設備,才能揭開這些'宇宙閃電'的真實面貌。"這場由我國航天器主導的發現,正在改寫人類對恒星晚期演化的認知圖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