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制飲品賽道近年來保持增長態勢,行業規模持續擴大。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25年8月,全國茶飲門店數量已達66.9萬家,咖飲門店數量為28.8萬家,預計全年現制飲品市場規模將突破3190億元。然而,隨著產品同質化問題加劇,疊加“外賣大戰”帶來的補貼、折扣等競爭手段,消費者選擇更加分散,品牌獲客成本上升,忠誠度維系壓力增大。在此背景下,新品創新與差異化策略成為品牌突破競爭的關鍵。
為深入洞察現制飲品新品發展趨勢,相關研究機構選取76個茶飲品牌與54個咖飲品牌作為樣本,系統收集2025年1月至7月的新品數據。統計顯示,樣本品牌共推出1992款新品,其中茶飲新品占比66.0%,咖啡新品占比23.2%,其他品類占比10.8%。從品牌參與度看,130個樣本品牌中有107個推出新品,茶飲品牌73個,咖飲品牌31個。茶飲品牌推出的1305款新品中,95.8%為現制飲品;咖飲品牌推出的687款新品中,現制飲品占比76.9%。
在上新節奏方面,茶飲品牌呈現“波浪式”特點,形成“月初啟動—月中爆點—月末收尾”的三段式規律,傾向于每旬末尾推新,形成高峰期。咖飲品牌則更偏“前置式”,即“月初集中發力—月中跟進—月末趨緩”,新品上市數量分布較為均衡。這種節奏差異反映了品牌對市場反應和消費者需求的差異化策略。
茶飲新品創新中,蔬果茶、氣泡茶等類型處于快速增長窗口期。研究期間,樣本品牌共推出1315款茶飲新品,其中91.6%來自茶飲品牌,8.4%來自咖飲品牌。從類型看,水果奶、水果奶茶、水果汁是創新“主戰場”;水果茶、奶茶、酸奶/奶昔類新品體量較大但增長放緩,顯示成熟品類同質化嚴重;蔬果茶、氣泡茶/氣泡水、蔬果奶、蔬果奶茶等新品數量基數小但增速快,成為創新熱點。
茶飲基底結構方面,茶與奶的組合仍是經典搭配,但隨著氣溫升高,清爽、解暑需求增加,基底出現分化。茶基底中,綠茶、烏龍茶、紅茶季節性高峰明顯,拼配茶底應用拓展;奶基底中,酸奶、芝士等乳制品多樣化使用,涌現希臘酸奶乳清、撞酸乳等新基底。同時,蔬果汁、氣泡水、老鹽水等新型基底不斷涌現,工藝和風味精細化探索拓寬了茶飲邊界。
風味特征上,2025年1月至7月的茶飲新品呈現“茶香奠基、花香提亮、果香賦能”的特點。茶香通過應用升級與工藝創新實現層次升級;花香與茶、果、奶靈活融合,兼具香氛感,強化辨識度和情緒價值;果香從清爽口感轉向健康功能,疊加果蔬、營養成分和多重口感結構,滿足營養與能量補給需求。例如,某品牌將海南香椰水升級為泰國椰皇水,與茶香、開心果芝士結合,推出新品上市首日銷量超11萬杯。
咖啡新品創新中,果咖、氣泡咖及特調咖成為主力賽道。研究期間,樣本品牌共推出462款咖啡新品,其中90.5%來自咖飲品牌,9.5%來自茶飲品牌。從類型看,拿鐵、美式等經典咖啡新品數量龐大但多數下滑或低速增長,果咖、氣泡咖啡、特調咖啡等創新類產品體量較小但增速快。咖啡基底方面,品牌集中選擇全球知名產區及本土特色產區的精品豆種,通過日曬處理和中度烘焙實現風味均衡與層次豐富。
咖啡奶基底應用中,生乳及乳制品仍是核心,但品牌已將其從單一口感承載轉向多元風味創新,通過芝士、黃油等風味乳強化產品個性和溢價。植物奶滲透持續上升,契合健康與可持續消費趨勢。其他基底中,水果汁與氣泡水因清爽口感受市場青睞,相關新品數量快速增長。茶基底和蔬果汁占比相對較低,但品牌仍保持小眾創新和跨界嘗試的活躍度。
新品外觀特征上,茶飲、咖啡新品從“單純好看”進化到“顏值+價值+傳播”三位一體。色彩上,超80%產品緊扣原料本色,通過“清新治愈”“濃郁活力”“溫潤養生”三大派系適配不同場景。造型上,品牌普遍通過分層與色彩碰撞營造豐富感與層次感。包裝上,透明杯為主導,讓果肉、小料與質感直接呈現,少數品牌借不透明容器突出設計感與差異化。
餐食新品方面,樣本品牌推出的產品以滿足果腹與自我享受需求為主。面包烘焙類新品占比64.6%,甜品甜點類占比20.8%,其他餐食占比14.6%。甜品甜點中,冰淇淋、中式糖水及酸奶碗是主要類型。茶飲品牌在冰淇淋與中式糖水之間布局均衡,部分品牌嘗試推出酸奶碗;咖飲品牌以冰淇淋類新品為主,突出視覺吸引力與口感創新。面包烘焙新品中,基礎消費需求龐大的面包類(37.1%)、蛋糕類(27.4%)占據主導,撻類、餅干及西式酥點、中式糕點等新品亦有一定比例。
零售產品新品方面,茶飲品牌強調口味與文化連接,咖飲品牌更注重生活方式滲透。食品飲料類占比最高,達到43.2%;家具及生活用品占31.4%;潮玩、時尚及文創類承擔“話題傳播”和“年輕化”作用。茶飲品牌重視食品飲料化延伸,輔以潮玩、文創周邊營造“社交化+娛樂化”氛圍;咖飲品牌則在食品飲料與家居生活用品之間形成“雙主線”,強化零售飲品及食品補充,通過杯具、家居等延展塑造“生活方式感”。
從驅動類型看,2025年1月至7月推出的1992款新品中,口味驅動型占比55.1%,場景驅動型、價格驅動型、功能驅動型分別占比13.4%、13.6%、17.9%。口味驅動型新品依托地域風味、傳統小吃與甜點元素創新,通過地域限定食材、傳統小吃甜點飲品化、地方飲品與文化記憶再創造實現差異化。場景驅動型新品以節慶季節、輕正餐、零售周邊與文化聯名為切入點,延展消費場景。功能驅動型新品通過添加高蛋白、膳食纖維等成分,突出健康功效。價格驅動型新品以低價、大杯量為基礎,滿足高頻、解渴、性價比消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