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回暖,帶動券商兩融業務規模顯著擴張。多家頭部及中小型券商相繼上調融資融券業務上限,以應對市場活躍度提升帶來的融資需求激增。據統計,年內已有招商證券、華泰證券、浙商證券等十余家券商發布相關公告,部分機構甚至在半年內兩次調整額度。
10月30日晚間,招商證券宣布將兩融業務規模上限從1500億元提升至2500億元,單次增幅達1000億元。以該公司第三季度末843億元凈資本計算,新上限相當于凈資本的2.96倍,接近監管規定的4倍上限。同日,華泰證券也通過董事會決議,將兩融業務總規模上限調整為不超過同期凈資本的3倍,并賦予管理層根據市場情況動態調整的權限。
中小型券商同樣動作頻繁。華林證券年內兩次上調信用業務規模:3月將融資類業務總規模上限設為62億元,9月進一步放寬至80億元。山西證券、國金證券等機構也通過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等方式優化業務結構。根據監管要求,券商兩融余額不得超過凈資本的4倍,目前各機構額度均未觸及紅線。
市場數據印證了業務擴張的必要性。今年9月,A股新開兩融賬戶達20.54萬戶,環比增長12.24%,同比激增288%,創下單月新高。10月29日,兩融余額首次突破2.5萬億元,11月4日占流通市值比例達2.57%,連續19個交易日維持在2.5%以上。分析人士指出,市場回暖顯著增強了投資者信心,兩融業務作為杠桿工具,在上行市場中能有效放大收益,因此需求持續攀升。
在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額度與利率成為券商爭奪客戶的關鍵指標。中國社科院專家柏文喜指出,同質化競爭下,先放額度意味著先鎖定保證金和傭金,尤其是對高凈值客戶和機構客戶而言更具吸引力。但他也提醒,高額度必須匹配高風控,只有資本充足、合規文化扎實的機構才能將增量轉化為持續利潤。
風險控制措施同步收緊。華林證券宣布自2025年10月13日起,將滬深交易所標的證券融資保證金比例上調至100%,存量合約仍按原比例執行。此前國金證券已將除北交所以外的標的證券保證金比例調至100%。這意味著投資者融資門檻提高,原本80萬元保證金可融資100萬元,現在需100萬元保證金才能獲得同等額度。東海證券分析師陶圣禹認為,此舉是券商在融資需求旺盛時平衡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理性選擇。
對于投資者而言,杠桿工具的雙重性需謹慎對待。柏文喜強調,杠桿既能放大收益也會放大風險,理性使用兩融工具是關鍵。武澤偉則指出,行業競爭已從價格戰轉向服務升級與生態構建,兩融業務的穩健發展將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形成良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