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化妝品市場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競爭,跨國企業如何通過本土化研發構建可持續競爭力?在第八屆進博會期間,花王集團給出了創新答案。其研究開發部門統括久保英明在接受專訪時表示,花王在中國市場的研發戰略已從基礎適配升級為“本土共創”與“文化共鳴”雙輪驅動模式。
“中國研發中心不再只是全球技術的落地站,而是成為全球研發網絡的核心樞紐。”久保英明指出,隨著本土品牌市占率預計在2025年突破50%,跨國企業必須重構研發邏輯。數據顯示,中國美妝市場新品上市周期已縮短至3-6個月,這一創新速度倒逼企業重新定位中國研發中心的價值。
花王提出的“在中國,為全球”循環模式,標志著研發職能的根本性轉變。久保英明解釋稱,該模式包含雙向價值流動:一方面基于中國消費者需求開發定制化產品,另一方面將本土創新成果反哺全球研發體系。“這種循環不是單向的技術輸出,而是知識、數據與消費洞察的立體交互。”他特別強調,中國市場的快速迭代能力正在重塑全球美妝行業的創新節奏。
面對本土品牌發起的“成分競賽”,花王選擇差異化競爭路徑。久保英明透露,其研發體系采用“日本核心+中國應用”的協同機制:日本團隊專注肌膚護理基礎研究,中國中心則聚焦消費場景創新。這種分工模式已顯現成效——58%的中國消費者愿意為科學驗證有效的高端產品支付溢價,這為技術導向型企業提供了市場空間。
在價值溝通層面,花王構建了獨特的實證體系。通過與國內科研機構合作,企業將產品技術參數轉化為消費者可感知的價值點。“我們不參與價格戰,而是通過技術透明度建立信任。”久保英明舉例稱,企業推出的中草藥蒸汽眼罩正是文化洞察與技術創新的結合體,該產品通過喚醒中醫養生記憶,成功切入日常健康管理場景。
這種深度本土化戰略正在改變競爭格局。久保英明透露,花王中國研發基地已成為其全球網絡中戰略權重最高的海外據點。通過將生物技術、材料科學等前沿領域與中國市場需求精準對接,企業構建了兼具效率與差異化的創新體系。在萬億級規模的中國美妝市場,這種“技術扎根+文化共鳴”的雙軌策略,正為跨國企業開辟新的增長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