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宣布,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因疑似遭遇空間微小碎片撞擊,原定返回計劃暫緩執行。目前,相關團隊正對撞擊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并開展風險評估工作。這一事件再次引發公眾對空間碎片問題的關注——這些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飛行的“太空不速之客”,正成為航天任務中日益嚴峻的挑戰。
這些高速運動的碎片蘊含著驚人的破壞力。以第一宇宙速度(約7.9公里/秒)運行的碎片,其動能相當于同等質量子彈的數十倍。專家解釋,毫米級碎片可劃傷航天器舷窗或太陽翼,導致透光率下降或供電效率受損;厘米級碎片則能直接穿透艙體,擊穿燃料箱或管線,引發泄漏甚至爆炸。即便未完全穿透,撞擊產生的沖擊波也可能震壞內部精密儀器,造成導航、通信系統癱瘓。對于執行艙外任務的航天員而言,這些碎片更具致命性——直徑0.1毫米的超細顆粒就可能穿透航天服防護層,造成人體損傷。
面對空間碎片威脅,航天領域已形成主動規避與被動防護相結合的防御體系。針對10厘米以上大碎片,主要通過地面監測網絡預警,并指揮航天器變軌避讓。中國空間站已多次成功實施此類操作,但每次規避都需精密計算燃料消耗與避險效果間的平衡。對于更微小的碎片,則采用多層復合結構防護設計,在密封艙等關鍵區域加強防護,對太陽翼等大面積部件采用冗余設計。2024年,神舟十八號乘組首次完成空間站外部防護裝置安裝,此后神舟二十號乘組又進行了多次出艙作業,為核心艙和實驗艙的重要管路、元件加裝防護層。
科研團隊還為空間站配備了“兜底”保障措施。艙體撞擊泄漏監測系統可實時定位受損區域,配合應急處置預案和系統,大幅提升航天員故障處理效率。2024年3月,神舟十七號乘組完成了天和核心艙太陽翼維修任務,消除了前期微小顆粒撞擊造成的影響。該太陽翼采用模塊化設計,由獨立太陽能電池片組成,即使部分損壞也不影響整體供電。
神舟二十號返回任務涉及兩個關鍵環節:首先是變軌分離階段,返回艙需與推進艙、軌道艙精準分離,僅攜帶航天員返回;其次是再入大氣層階段,返回艙需承受數千攝氏度高溫考驗,其抗壓與密閉性能直接決定航天員安危。航天專家強調,此次推遲返回決策體現了“安全至上”原則。太空微小碎片數量龐大且難以完全預警,航天器在軌期間遭受撞擊在所難免。返回艙雖配備防護裝置,但仍需通過檢測確認是否存在泄漏及嚴重程度。
這一事件不僅是對中國航天應急能力的實戰檢驗,更凸顯了“生命優先”的核心理念。正如公眾評論所言:“推遲返回無關緊要,平安歸來才是根本。”當前,相關團隊正持續監測空間環境,待確認風險可控后,將擇機實施返回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