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近日發布通報,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返回前例行檢查中發現異常情況。地面測控團隊通過高分辨率成像設備檢測到飛船外壁出現多處疑似新近形成的撞擊痕跡,初步判斷為空間微小碎片撞擊所致。為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原定于當日執行的返回任務已緊急推遲,具體返回時間將根據后續評估結果確定。
此次執行任務的三名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自2025年4月24日進駐中國空間站以來,已持續在軌工作超過1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太空駐留時長紀錄。在軌期間,他們完成了多項科學實驗與設備維護任務,并針對空間站長期運行需求開展了多項技術驗證。地面指揮中心表示,目前航天員生命保障系統運行正常,各項生理指標穩定,正按計劃配合開展飛船狀態復查工作。
空間碎片問題再次引發關注。據專家介紹,近地軌道分布著大量人類航天活動產生的殘骸,包括廢棄衛星、火箭末級以及解體產生的碎片。這些物體以每秒7至8公里的速度運行,部分反向運動的碎片相對速度可達每秒10公里以上。即便直徑僅數毫米的微粒,其動能也足以穿透航天器防護結構。1983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就曾因0.2毫米級碎片撞擊導致舷窗受損,蘇聯禮炮系列空間站也曾多次遭遇類似情況。
針對微小碎片威脅,神舟飛船采用了多層復合防護設計。其外層鋁制屏蔽板可擊碎來襲顆粒,中間緩沖層用于分散沖擊能量,內層艙壁則承擔最終防護功能。空間站關鍵部位還加裝了特殊防護裝置,并配備實時泄漏監測系統。但專家指出,若碎片擊中熱防護系統、密封結構或觀測窗口等要害部位,仍可能對返回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目前人類監測技術對10厘米以下碎片的探測能力有限,毫米級微粒基本處于"盲區"狀態。
為應對突發狀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啟動應急預案。神舟二十二號救援飛船及其運載火箭已完成發射準備,測控通信系統處于待命狀態。該飛船具備快速對接能力,可在極端情況下實施太空營救。當前工作重點是對神舟二十號進行全面"體檢",重點評估撞擊對返回艙結構完整性的影響。技術人員正在通過熱真空試驗、力學模擬等手段,復現極端工況下的飛船性能表現。
地面指揮中心透露,三位航天員表現出高度專業素養,在任務推遲后迅速調整工作計劃,繼續開展空間站設備巡檢與科學實驗數據整理。他們還通過天地連線向科研團隊反饋了飛船外部撞擊痕跡的詳細特征,為損傷評估提供了關鍵依據。后續將根據全面檢查結果,擇機確定新的返回窗口,確保航天員安全返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