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量販賽道正經歷劇烈震蕩,以鳴鳴很忙為代表的頭部企業,憑借"低價+供應鏈"模式在下沉市場攻城略地,但行業擴張背后的隱憂逐漸顯現。這家由零食很忙與趙一鳴零食合并而成的集團,在港交所更新招股書后,其商業模式與行業困境引發市場深度關注。
合并后的鳴鳴很忙展現出驚人的擴張速度。2024年6月突破萬店門檻后,僅用15個月便實現門店數翻倍,截至2025年6月達到16783家。財務數據顯示,其2024年營收393.44億元,凈利潤8.29億元,今年上半年經調整凈利潤已超去年全年,達到10.34億元。這種增長態勢使其超越萬辰集團,坐穩行業頭把交椅。但亮麗數據背后,7.6%的毛利率和2.1%的凈利潤率,暴露出該模式對規模擴張的深度依賴。
供應鏈能力構成核心壁壘。通過直接對接2300余家廠商,鳴鳴很忙將采購成本壓縮至傳統渠道的75%左右。這種效率優勢在合并后進一步放大,其供應商名單中包含近半數胡潤中國食品百強企業。但這種以外部采購為主的模式,與蜜雪冰城自產原料的供應鏈結構存在本質差異,導致其議價空間受限。萬辰集團雖門店數略少,卻保持著10.76%的毛利率,顯示不同供應鏈策略的成效差異。
加盟商生態呈現脆弱性特征。盡管鳴鳴很忙99%以上收入來自向加盟商供貨,但單店盈利模型尚未穩固。2024年加盟店單店收入273.62萬元,較2023年增長顯著,但擴張初期單店收入曾出現明顯下滑。高額投入與回報周期形成矛盾——標準門店初始投資需50-55萬元,且需承擔生鮮等高損耗品類的運營風險。今年上半年128家加盟店關閉,折射出標準化體系與盈利能力的雙重挑戰。
價格戰加劇行業洗牌。前十大品牌市場集中度從2023年的59%躍升至2024年的70%,中小品牌生存空間持續壓縮。二線品牌愛零食3月的漲價嘗試迅速失敗,暴露出消費者對價格的高度敏感。這種市場特性迫使頭部企業不斷探索新路徑:鳴鳴很忙將SKU從1000余種擴充至3605種,引入日化、烘焙等品類;萬辰集團則試水省錢超市業態,試圖通過品類延伸突破增長瓶頸。
自有品牌成為關鍵突破口。鳴鳴很忙推出的1.9元烏龍茶、9.9元白酒等自營產品,試圖復制山姆會員店的爆品策略。但技術投入占比僅0.16%的現狀,凸顯其從渠道商向品牌商轉型的艱難。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量販零食企業既需保持低價優勢吸引客流,又要通過差異化產品提升利潤,這種平衡術考驗著企業的運營智慧。當前頭部企業間的貼身肉搏,預示著行業整合期即將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