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一個神秘的“星際訪客”正悄然逼近地球。它并非太陽系內常見的行星、彗星或小行星,而是來自太陽系之外的“流浪者”。近日,這個被稱為3I/ATLAS的天體抵達了近日點,與太陽的距離縮短至約2億公里,介于火星與地球軌道之間,速度高達每秒68公里。如此驚人的速度,意味著在短短20秒內,它便能從北京跨越至上海。
盡管距離地球尚遠,但這位“不速之客”的到來,依然引發了地球人的廣泛關注。其中,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阿維·勒布的觀點尤為引人注目。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3I/ATLAS的某些特征難以用傳統彗星模型解釋,甚至推測它可能是外星文明的產物,甚至可能在今年11月對地球構成威脅。勒布作為天文學界的權威人物,其觀點自然引發了人們的熱議。然而,面對這樣的“預言”,大多數人并未表現出過多的緊張,反而在社交媒體上以幽默的方式回應,有人調侃自己的工作生涯即將結束,有人則幻想因此能逃避期末考試。
那么,這位神秘的“星際訪客”究竟從何而來?在天文學中,判斷一顆天體是否來自太陽系,關鍵在于其軌道偏心率。太陽系內的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其軌道偏心率通常小于1,沿封閉的橢圓軌道運行,永遠無法逃離太陽的引力束縛。而3I/ATLAS的偏心率顯著大于1,呈現為一條不閉合的雙曲線軌跡,表明它來自太陽系之外,且穿過太陽系后不會再返回。
在漫長的星際旅程中,3I/ATLAS可能穿越過不同密度的星際塵埃區,接受過宇宙射線的長期照射,表面冰層經歷過緩慢的再封存與再加工。最終,它的軌跡與太陽系發生交匯,進入太陽足以影響其運動的區域。然而,太陽并未“吸引”它,只是讓它的路徑發生輕微偏折,形成了我們觀測到的雙曲線軌道。
那么,為何勒布教授會認為3I/ATLAS是外星人派來的呢?這源于3I/ATLAS的某些異常表現。典型的彗星在靠近太陽時,會釋放大量揮發性氣體,形成彗發。但在3I/ATLAS的光譜中,這一現象幾乎不存在。它顯得干凈、堅硬,更像未經侵蝕的固態體。3I/ATLAS的移動方式也顯得“利落”,不似被星際潮汐隨機拋入,反倒像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更耐人尋味的是,它的軌道平面角度幾乎與八大行星共面,恰好是太陽系內部行星之間能量交換最順暢的窗口。
然而,勒布的觀點并未得到天文學界的廣泛支持。主流天文學家認為,目前所有可觀測到的行為都依然符合天然彗星的物理模式。一些研究者指出,如果3I/ATLAS真是外星文明制造的技術產物,那么它應該在軌道動力、反射光譜或能量消耗方式上呈現出明顯脫離自然演化的特征。而目前,人類并未看到這些跡象。
人類尋找外星文明的歷史比許多人想象的更為悠久。20世紀中葉,科學家開始意識到,如果宇宙真像我們計算的那樣廣闊,地球絕不可能是唯一擁有生命的地方。于是,望遠鏡開始承擔起更直接的目的——傾聽。1960年,美國天文學家德雷克用射電望遠鏡對兩顆離我們相對較近的恒星進行了長達150個小時的監聽,希望能在無線電波的荒野里聽見另一個文明的握手聲。然而,結果令人失望。之后的15年里,美國又監聽了太陽周圍約650顆星體,結論依舊是沉默。
盡管如此,人類的探索欲并未因此受挫。科學家創造了一種以數學關系為基礎的“宇宙語言”,并用當時世界最大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將一條簡短、禮貌的信息發往銀河系深處。幾年后,人類甚至決定把自己的聲音和樣貌送入太空。1977年,“旅行者”號探測器攜帶著一張金色唱片出發,唱片上有地球的問候、海水聲、風聲、嬰兒的哭聲、巴赫的音樂和人類語言的共鳴。然而,直到今天,我們依舊沒有收到明確的回應。
對于3I/ATLAS的到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天體物理學家羅賓·科爾貝提出了一個幽默的解釋:外星文明可能不再試圖聯系我們,因為他們覺得人類“不值得特別搭理”。在他看來,跨星際溝通需要巨大能量,如果遲遲收不到回信,任何文明都可能選擇放棄。3I/ATLAS過近日點后會快速離開太陽系,在不到3年時間內到達海王星軌道以外。從目前的觀測數據看,它不會在太陽系內留下可觀測的物理或引力影響。我們能做的,只是記錄它曾經來過,以及它經過時留下的那一點細微而短暫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