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技術發展的版圖中,如何讓機械手具備與人手相媲美的功能,始終是橫亙在工程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盡管當前人形機器人已能在行走、舉物和保持平衡方面取得進展,但手部靈巧性與感知能力的缺失,仍嚴重制約著它們在工廠及各類工作場景中的廣泛應用。
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正成為這一技術挑戰的直接“挑戰者”。其研發目標不僅限于外形上的仿人化,更在于賦予機器人完成精細、復雜動作的能力——這正是多數熟練工種所必需的。據摩根士丹利預測,若機械手技術實現突破,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或將飆升至5萬億美元。
埃隆·馬斯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機器人若想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擁有一雙‘令人驚嘆的手’。”他坦言,設計類人手的難度遠超雙足行走。Optimus雖已實現雙足移動,但手部功能的完善仍是研發重點。
美國西北大學機器人與生物系統中心的研究團隊,正通過聯邦資助項目攻關這一難題。團隊負責人凱文·林奇設定了十年目標:讓機械手具備完成基礎人類任務的靈活性。以其實驗室原型為例,該手基于英國Shadow Robot公司的模型設計,通過咖啡罐大小的圓柱電機驅動手指,指尖傳感器可感知“皮膚”下液體電學性質的變化,并將接觸物體的實時數據轉化為“觸覺”信號。
研究生們通過讓機器人完成套圈、抓取方塊、引導小物體等任務,持續訓練手部協調性,采集的數據則用于優化機器學習算法。林奇指出,要實現“用鉛筆寫字”這類精細動作,未來版本需在指腹和手掌等部位增加更多傳感器。
部分研究團隊選擇突破“類人形態”的限制。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教授馬泰·喬卡爾利開發的四指機械手,僅憑觸覺即可判斷物體形狀和材質,彌補了視覺系統的不足。這只手能托舉紙筒等易碎物品,但偶爾會出現滑落現象。
波士頓動力公司則采取了差異化設計。其實驗性人形機器人Atlas的手部配備三根手指,可靈活切換為“拇指式抓握”或“槳狀手掌”。視頻顯示,Atlas能舉起汽車配件、平衡啞鈴并抓取小型物品。項目負責人阿爾貝托·羅德里格斯表示,設計需在力量、靈巧性、纖細度和耐久性間尋找平衡,“僅開發低效的夾持器遠遠不夠”。
并非所有工程師都執著于“類人手”設計。舊金山MicroFactory公司聯合創始人伊戈爾·庫拉科夫更傾向于簡化工業方案。其研發的5000美元機器人采用雙臂設計:一只手裝配專用工具,另一只手用二指夾持物品。這一配置可完成焊接電路板、擰螺絲、揭保護膜等制造環節,成本遠低于復雜人形機器人。
材料科學領域的挑戰依然頑固。Shadow Robot公司總監里奇·沃克指出,當前制造工藝難以復制人體自愈皮膚、自潤滑關節等基礎功能,為產品工程帶來諸多障礙。例如,機械手關節的耐磨性與靈敏度仍無法與人類相比。
推動機械手技術發展的動力,部分源于制造業和護理業的“用工荒”。西北大學機械工程教授埃德·科爾蓋特認為,提升機器人靈巧性將降低自動化工具的使用門檻,使中小企業也能受益。“這還可能催生新的就業機會,這也是我們持續研究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