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旅景區的IP競爭,早已跨越“資源有無”的初級階段,轉向對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與精準表達。當印象大紅袍公司因過度依賴實景演出收入二次沖擊IPO時,萬歲山景區正憑借大宋市井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持續圈粉,而新加坡環球影城引入中國網文IP《道詭異仙》打造主題探險屋的舉動,則揭示出當前景區IP開發的三大路徑:單點突破的焦慮、本土創新的突破與國際混搭的探索。
中國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景區IP開發提供了天然土壤,但同質化困境依然普遍存在。問題根源不在于文化資源匱乏,而在于開發邏輯的偏差。多數景區陷入三大誤區:將文化元素簡單堆砌視為IP,認為掛紅燈籠、賣手工糖就是文化表達;依賴實景演出等單一項目,如某景區85%收入依賴演出,存在“單點崩盤”風險;過度追求技術炫酷,卻忽視內容與游客的情感共鳴,某景區AR古跡體驗因虛擬人物與實景錯位、卡頓嚴重,淪為“技術噱頭”。
突破同質化陷阱的關鍵在于“接地氣”。萬歲山的成功源于用戶思維:還原大宋市井生活,讓游客穿漢服逛市集、參與“科舉考試”“江湖比武”,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這種沉浸式體驗滿足年輕人對角色扮演的需求,遠勝于傳統實景演出。其核心邏輯是“游客想玩什么”,而非“我要展示什么”。
借力外部資源成為中小景區破局的有效策略。環球影城引入《道詭異仙》的案例顯示,國際平臺與本土IP的結合能實現雙贏:前者提供成熟的主題樂園運營經驗,后者自帶1138萬書粉的流量基礎。這種模式不僅降低開發風險,也為中小景區提供新思路——與本地非遺傳承人、網文作者合作,將文化內容轉化為低成本、差異化的體驗項目。
輕內容、慢培育的IP開發模式逐漸興起。部分景區通過短視頻傳播非遺技藝、民間故事,積累粉絲后再推出線下體驗;或與網文平臺合作,將景區場景融入小說,吸引粉絲“打卡”。這種“先內容后場景”的策略,風險低于重資產投入,且能精準觸達目標群體。
景區IP的終極目標在于情感消費。未來趨勢呈現兩大方向:一是從重資產轉向輕內容,通過定期舉辦“漢服節”“武俠主題周”或古鎮“劇本殺”,以低成本、高靈活度的內容吸引游客;二是從本土競爭轉向全球合作,將《山海經》神獸、京劇元素等包裝成國際游客可感知的體驗,實現文化輸出與流量增長的雙重目標。
印象大紅袍的IPO風險與環球影城的IP混搭,為行業敲響警鐘:過度依賴單一項目不可持續,開放靈活的開發思維才能創造驚喜。景區IP的成功不在于規模大小或路線選擇,而在于能否跳出“賺快錢”的思維,通過差異化體驗與游客建立情感連接——無論是大宋市集的“穿越感”、網文項目的“粉絲歸屬感”,還是非遺手作的“成就感”,都指向一個核心:讓文化可感知、可參與、可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