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交通大學的實驗室起步,到在華強北租下四張辦公桌創業,再到如今服務全球300家頭部企業,優艾智合創始人兼CEO張朝輝用八年時間,將移動操作機器人從實驗室推向產業化。這家公司近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計劃通過18C章程在主板上市,若成功將成為港股“移動操作機器人第一股”。
與傳統工業機器人固定在生產線不同,優艾智合的產品兼具移動與操作能力——既能自主導航,又能完成搬運、上下料、巡檢等復雜任務。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該公司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術并實現規模應用的廠商之一。2024年,其工業移動操作機器人收入位列全球第一,在中國半導體產業排名榜首,能源及化工產業位居第二。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7790萬元增至2.55億元,但同期虧損分別為2.35億元、2.6億元和2億元。張朝輝坦言,2024年內部定下“先勝后戰”目標,核心是通過提高出貨量、優化成本結構實現自我造血。他特別提到,通過統一零部件型號、與核心供應商深度合作,成功降低了采購成本。例如,電機、激光雷達等核心部件的標準化,不僅提升了產品質量,還帶動整個產業鏈效率提升。
在半導體領域,優艾智合的機器人已進入多家頭部晶圓廠。張朝輝回憶,早期為驗證產品可靠性,團隊需在客戶工廠進行長達12至18個月的免費測試。一盒晶圓價值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機器人搭載二十多盒時,任何破損都可能造成巨大損失。這段“吃灰”的經歷,最終轉化為技術壁壘——目前其產品從未在客戶現場發生碎片事故。
量產難題曾困擾團隊。某知名3C企業一次性部署400多臺機器人,直接拉動產能爬坡。張朝輝指出,機器人行業缺乏標準,企業往往需從制定內部標準做起,逐步推動行業甚至國家標準。他參與制定了十幾項相關標準,涵蓋產品性能、安全規范等領域。
對于人形機器人領域,張朝輝認為公司仍處于“爬坡階段”。2024年發布“一腦多態”架構后,團隊將人形機器人視為新增硬件形態,而非獨立業務線。他觀察到,部分同行已拿到大額訂單,這表明市場需求正在釋放。在他看來,機器人產業的未來需要多家公司共同培育,為不同場景提供差異化解決方案。
創業初期,張朝輝和團隊曾抱著“拿錘子找釘子”的心態探索市場,如今更強調“場景為王”。他舉例,過去可能因某個市場潛力大就開發產品,現在會通過行業專家調研驗證需求的真實性和普遍性。這種轉變體現在產品策略上——精簡SKU,聚焦打造經典產品。例如,某款機器人通過優化設計,部署成本和物料成本顯著下降。
在客戶選擇上,優艾智合優先服務頭部企業。張朝輝認為,大企業的需求更具普遍性,且容錯空間更大。完成產品驗證后,再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最終拓展至中小企業市場。這種路徑與小米造車邏輯類似——集中資源打造爆款,而非采用車海戰術。
面對投資人關于“市場空間”“巨頭競爭”的質疑,張朝輝的應對策略是深耕細分場景。他引用《創新者的窘境》中的觀點,認為初創企業需在巨頭未關注的領域建立優勢。通過五年投入和七八億元研發支出,團隊在特定領域形成先發優勢。他強調,差異化能力不是總結出來的,而是通過持續實踐干出來的。
從程序員到硬件產品經理,張朝輝的角色轉變折射出對行業認知的深化。他坦言,早年受互聯網思維影響,追求“小步快跑”,如今明白硬件產品尤其是to B領域,必須經過充分調研和長期場景驗證。他給自己設定的新目標是,成為優秀的硬件產品經理,這需要更強的戰略定力和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把控。
對于具身智能賽道的熱度,張朝輝認為當前處于“早期低水平過度競爭”階段,類似家電行業早期的價格戰。但他指出,這種競爭構建的能力難以形成核心壁壘。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在消耗戰中保持競爭力,確保當行業洗牌時仍能留在牌桌上。他特別提到,AI與機器人結合帶來的創造力,讓這個賽道未來三四年可能持續火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