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這座被稱作“中國冷極”的小城,全年封凍期超過兩百天。田宇在這里生活多年,過去采購日常用品是件麻煩事——去最近的主城區,單程就要耗費近三個小時。十年前,她通過一檔綜藝節目第一次接觸拼多多,拼單的新鮮玩法和實惠價格很快吸引了她的注意。如今,從幾塊錢的洗碗布到上千元的洗衣機,田宇的新家幾乎所有用品都來自這個平臺。
十年間,拼多多的用戶規模從零增長到超九億,活躍商家突破千萬。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數字上,更滲透到無數普通人的生活中。在呼倫貝爾草原,牧民白嘎麗瑪的記憶里,童年時村里缺電少網,采購要坐車去隔壁村,去縣城更是要花四個小時。2021年返鄉時,她發現村里幾乎所有人都在用拼多多購物。通網后的草原迎來了電商時代,村里賣15元的棉線手套,平臺上不到10元;縣城40元一平方米的地板革,這里只要一半價格。白嘎麗瑪用拼單買來的燈具和特色地板革裝修蒙古包民宿,盛夏兩個月收入最高達十萬元;她還給領頭羊裝上GPS,放牧時通過手機就能掌握羊群位置。
在青海省夏吾特村,公保加把自家小超市改造成村級服務中心,不僅提供吃住用品,還主動對接快遞公司建立驛站。起初每天只有十幾個包裹,他需要自掏腰包補貼油費和房租。2022年拼多多發起“西進行動”后,物流成本大幅下降,現在驛站每天處理超百件包裹,旅游旺季甚至接近兩百件,其中八成來自拼多多。村民們發現,縣城130元的插排,平臺上30元就能買到還包郵。公保加說:“現在大家想買什么都能在線上找到,退貨還免費,購物意愿明顯提高了。”
四川涼山的美姑縣曾因交通不便,網購商品要一周才能送達。2020年多多買菜進駐后,情況徹底改變。吉克古千作為網格站負責人,見證了當地消費習慣的變遷。現在,飽滿的陽光玫瑰葡萄、鮮活的鱸魚次日就能送到,站點僅雞蛋一天就要送出上萬個。他感慨:“以前家里一年到頭吃酸菜燉土豆,現在新鮮蔬菜隨便買,100元就能配齊一家七口的火鍋食材。”
在重慶山村,李春花最初是全村老人的“代購”。她幫73歲老人買電飯鍋,給64歲阿姨挑劈柴尖,替78歲夫妻拼電磁爐。教會老人們自己網購后,她發現大家最在意三點:價格實惠、質量過關、免郵費。海南縣城的陳晨從2016年開始拼單,十年間從單身女性變成二孩母親。她的購物車里既有女兒的啟蒙繪本,也有出差用的直發梳,既有村里孩子的零食,也有每日必需的果蔬。她說:“拼多多像十元店,也像百貨商城,連小孩都知道買玩具要上這里。”
十年間,直播帶貨、新能源、AI等新風口不斷涌現,拼多多始終專注電商賽道。公保加觀察驛站退換貨時發現,有時幾個星期都沒有一件退貨,“大家對商品質量普遍滿意”。吉克古千過去喜歡跨平臺比價,現在手機里只留拼多多,“不用比較,這里最懂我們美姑人的需求”。田宇坐在新家沙發上,看著燈光與浴室柜營造出溫馨氛圍,這個精心布置的家,正是十年消費變遷的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