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出海迎來重要轉折點——阿里旗下速賣通近日啟動"超級品牌出海計劃",以"成本減半、成交倍增"的承諾吸引中高端品牌入駐。這一動作標志著跨境電商從"貨架經濟"向"品牌經濟"的深度轉型,為國內企業開辟了海外增長的新航道。
面對國內市場白熱化競爭,出海已成為品牌生存的必選項。但傳統依賴亞馬遜的模式正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高昂的運營成本、文化差異導致的營銷障礙,以及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迫使企業尋找更靈活的出海方案。速賣通憑借成熟的本地化運營體系和平臺化服務能力,正成為品牌"第二增長曲線"的首選。
數據印證著這種轉變的成效:2025年上半年,平臺新增品牌數量同比增長70%,超過500個品牌實現銷售額翻倍。投影儀品牌Magcubic僅用半年躋身全球出貨量前十,吸塵器品牌LARESAR在波蘭市場成為國民級產品。這些案例顯示,速賣通已具備孵化國際品牌的土壤。
平臺正在經歷從"量販"到"質造"的深刻變革。高客單價商品成交占比顯著提升,部分國家本地備貨模式GMV占比達30%-40%。速賣通品牌出海業務負責人衍之表示:"我們要讓品牌不僅被看見,更要被記住。"通過Brand+頻道構建的正品認證、包郵價保體系,以及聯合泡泡瑪特在西班牙舉辦音樂節等營銷活動,平臺正復制國內"品銷合一"的成功經驗。
針對家具家電等大件商品的高出海成本,速賣通推出的海外托管模式成為突破口。品牌可將貨品備至海外倉,由平臺負責定價、運營等環節,最快15天即可實現月銷百萬美元。數據顯示,該模式已貢獻家具家電類目超50%的GMV。這種"類托管"模式雖考驗平臺運營能力,卻有效降低了品牌出海門檻。
成本優勢成為速賣通對抗亞馬遜的關鍵武器。平臺運營成本約占銷售額8%-10%,顯著低于亞馬遜的15%-25%。更關鍵的是,速賣通宣布將開放多年積累的海外營銷能力,升級托管服務至30個國家,并強化Brand+標識的正品保障、無憂退換等權益。這些本土化運營能力,正是中小品牌出海最需要的"定心丸"。
技術賦能方面,平臺構建的六大AI工具矩陣覆蓋選品、運營、投放全鏈路。AI閃電推可加速新品冷啟動,評價分析工具能提取用戶反饋關鍵點,反向指導產品迭代。借助這些工具,品牌只需專注供應鏈管理,出海運營可完全交由平臺處理。
隨著阿里國際業務基礎設施完善,速賣通已具備承接品牌出海的完整能力。從"賣貨"到"樹品牌",從"跨境直發"到"本地備貨",從"單平臺依賴"到"雙平臺布局",中國品牌的全球化戰略正在升級。雖然亞馬遜仍占據頭部地位,但速賣通憑借"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正成為越來越多品牌分散風險、尋求增長的重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