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洛陽的商業版圖中,通達股份曾以“夫妻同心”的創業故事聞名。如今,這對共同打拼三十余年的企業家夫婦——史萬福與馬紅菊,正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完成事業傳承:丈夫逐步減持套現近5億元后轉向新賽道,妻子堅守上市公司并推動二代接班。這場看似“分道揚鑣”的布局,實則是家族企業轉型的深層探索。
史萬福與馬紅菊的緣分始于兩村相隔一公里的地緣。1991年,在妻子娘家電線電纜產業的啟發下,兩人將地下室里的“通達電料廠”轉型為高壓輸電線生產企業。當時村里同行普遍通過偷工減料壓縮成本,這對夫妻卻選擇押注質量優勢,最終在“質量萬里行”整治中脫穎而出,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2011年通達股份登陸深交所,成為洛陽首家民營上市公司。但上市后的分歧逐漸顯現:馬紅菊主張深耕主業,通過收購成都航飛切入軍工制造、布局鋁板鋁帶等領域;史萬福則對傳統行業利潤空間產生疑慮,2012-2013年互聯網金融熱潮中曾試圖涉足小貸金融。
“他對資本市場的理解比我慢半拍。”馬紅菊后來如此評價丈夫。這種認知差異導致公司決策權逐漸向妻子傾斜。2019年史萬福辭去董事長職務,將所持股權表決權短暫委托給女兒史夢曉后迅速收回,轉而由23歲的兒子史家寶出任副董事長。這場被外界視為“突然”的交接,實則是馬紅菊長達十年的培養計劃——史家寶自幼跟隨母親熟悉業務,而志在金融的女兒早已明確不參與家族企業管理。
減持行動與權力交接同步進行。史萬福持股比例從24%降至7%,累計套現近5億元,但其商業版圖并未收縮。工商信息顯示,他目前仍實際控制7家企業,參股超20家公司,涉及新能源、投資等領域。這種“退而不休”的狀態,與馬紅菊“一股不賣”的堅守形成鮮明對比。
馬紅菊接任后提出“511戰略目標”:五年內實現百億營收、十億利稅。然而2025年三季報顯示,公司營收60億元、凈利潤1.3億元,距離目標仍有差距。盡管如此,這位60歲的女企業家仍堅持每日工作12小時,親自把關軍工產品生產線。
“夫妻店終須有人先離開。”馬紅菊的坦言揭示了這場轉型的本質——不是感情破裂,而是事業分工的必然。史萬福在洛陽某藝術園區購置別墅,聲稱要“彈琴會友”,但每周仍飛往上海、深圳參加行業論壇;馬紅菊則將辦公室遷至生產一線,在車間與技術人員討論特種電纜的耐溫性能。
這種“分灶不分家”的模式,正在重塑傳統家族企業的治理邏輯。史家寶作為副董事長已獨立主持三次戰略會議,其提出的“智能電網+儲能”方案獲得董事會通過;史萬福參股的新能源公司則與通達股份形成潛在協同。知情人士透露,夫婦倆每月仍會共進兩次晚餐,討論話題從公司戰略轉為子女教育。
從地下室作坊到上市公司,從共同持股到分工治理,這對夫妻用三十年時間演繹了中國民營企業的進化樣本。當被問及是否擔心企業分裂時,馬紅菊指著車間墻上的標語回答:“沖出亞洲的牌子還在,只是現在要換種方式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