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首席財務官大衛·津斯納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受服務器與個人電腦處理器需求激增影響,公司芯片庫存正以超預期速度消耗。他特別指出,數據中心及客戶端CPU的市場需求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預計2026年第一季度將成為滿足芯片需求的"關鍵壓力期",屆時庫存或將面臨耗盡風險。
據內部消息顯示,英特爾"至強"系列服務器CPU的市場滲透率持續攀升,其中專為人工智能應用設計的Xeon 6"Granite Ridge"芯片成為主要增長引擎。為應對需求爆發,公司正在擴大包括Intel 7工藝節點在內的多條生產線,但即便如此,管理層仍預計2026年后芯片供應仍將維持緊張態勢。
在近期財報會議上,津斯納特別強調:"在產能持續吃緊的背景下,運營團隊成功滿足了本季度的超額訂單需求。根據當前判斷,這種供需緊張局面將延續至2026年。"他進一步說明,公司正通過三項措施優化資源配置:與客戶建立深度合作機制、實施動態價格調整策略、優化產品組合結構,力求實現供需關系的精準匹配。
針對市場關注的產能分配問題,知情人士透露英特爾正采取差異化策略:優先保障服務器芯片生產,同時通過調整消費級產品價格來平衡市場需求。具體而言,發布已久的Raptor Lake處理器成為價格調整的主要對象,這與其說是單純的市場行為,不如說是公司維持整體供應鏈穩定的戰略選擇。
據行業媒體《電子時報》披露,英特爾計劃在第四季度對Raptor Lake處理器進行價格上調,在現有150-160美元定價基礎上增加20美元(約合人民幣142.3元),漲幅超過10%。此次調價不僅反映了成本壓力,更體現了公司在服務器與消費市場間的資源調配邏輯——通過價格杠桿引導需求,確保核心業務領域的產能供給。
分析人士指出,這種"保服務器、穩消費"的策略具有雙重考量:一方面滿足云計算、AI等高增長領域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價格機制防止消費市場過度擠占產能。隨著2026年關鍵節點的臨近,英特爾如何平衡不同細分市場的供需關系,將成為影響其市場表現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