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航天領域近日迎來重要進展,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ZQ-3)遙一運載火箭順利完成首飛階段關鍵試驗。該火箭通過加注合練與靜態點火測試,驗證了液氧甲烷發動機及可重復使用技術的可靠性,標志著中國在商業航天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這款專為大型星座組網任務設計的新型火箭,采用不銹鋼作為箭體主結構材料,結合甲烷氧化劑技術,成為其技術突破的核心亮點。火箭總長66.1米,起飛質量達570噸,配備九臺天鵲-12A液氧甲烷發動機,可產生超過750噸的起飛推力。其設計兼顧大運力與低成本,一子級配備回收系統,包括反推控制裝置、柵格舵和著陸支腿,具備自主返回并重復使用的能力。
國際航天界對朱雀三號的進展給予高度關注。SpaceX創始人馬斯克在社交平臺評論中指出,該火箭融合了獵鷹9號架構與星際飛船的部分特性,例如不銹鋼結構和甲烷燃料選擇,這種技術路徑可能使其在性能上超越獵鷹9號。但他同時強調,星艦的技術層級仍處于更高維度。
作為藍箭航天2023年8月正式立項的重點項目,朱雀三號在參數設計上展現出顯著優勢。其4.5米直徑的一二級箭體與5.2米直徑的整流罩,為搭載大型衛星提供了充足空間。可重復使用技術的突破,特別是子級回收系統的集成,標志著中國商業航天在降低發射成本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盡管獲得國際認可,中國民營航天仍面臨嚴峻挑戰。獵鷹9號作為全球首款可重復使用中型運載火箭,自2010年首飛成功以來,已累計完成數百次發射任務,更創下單枚火箭重復使用31次的紀錄。這種技術積累與運營經驗形成的差距,成為中國商業航天追趕過程中必須跨越的障礙。
藍箭航天團隊表示,朱雀三號的研發聚焦于技術可行性與經濟性的平衡。通過采用成熟材料與創新動力系統的結合,既控制了研發風險,又為后續技術迭代保留空間。目前,火箭回收場的軟著陸測試數據正在分析中,這將為未來實現高頻次發射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