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正經歷周期性調整,部分企業已率先突破業績困境,其中硅料龍頭企業協鑫科技的表現尤為引人關注。根據最新披露的自愿公告,該公司光伏材料業務在第三季度實現顯著盈利,未經審核利潤達9.6億元,與去年同期18.1億元的虧損形成鮮明對比。這一數據標志著協鑫科技正式走出連續虧損的陰影。
盡管業績回暖,資本市場反應卻相對冷淡。公告發布次日,協鑫科技股價呈現高開低走態勢,最終收跌6.52%,當前總市值穩定在393億港元。從全年表現看,公司股價累計漲幅約20%,在光伏板塊中處于中游水平。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這種反差主要源于盈利驅動因素的特殊性。
深入剖析財報發現,協鑫科技第三季度扭虧的核心動力來自兩方面:硅料市場價格回升帶來的毛利改善,以及出售聯營公司產生的6.4億元非經常性收益。被處置的鑫華半導體具有特殊戰略價值,這家由協鑫集團與國家大基金聯合孵化的企業,專注于突破電子級多晶硅的"卡脖子"技術。其產品純度已達13個9,成功打破國外壟斷,成為國內12英寸大硅片的關鍵原材料供應商。
作為光伏行業的技術先鋒,協鑫科技長期堅持高強度研發投入。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研發支出達11.02億元,遠超同行業企業。這種技術導向戰略在顆粒硅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產品通過硅烷流化床法連續生產,具有能耗低、碳排放少等優勢。數據顯示,其顆粒硅現金成本已降至25.31元/公斤,較市場主流棒狀硅低近10%,展現出顯著的價格競爭力。
技術革新之路充滿挑戰。此前顆粒硅因金屬雜質含量高、拉晶斷線率高等問題,遭遇隆基綠能等頭部企業的應用抵制。但經過持續技術迭代,最新產品品質已大幅提升。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10月顆粒硅市場均價為36.5元/公斤,較棒狀硅低8.75%,價格優勢進一步凸顯。
出售鑫華半導體的決策背后,折射出光伏企業面臨的現實困境。2024年協鑫科技虧損額達47.5億元,上半年繼續虧損17.76億元。集團內部另一家上市公司協鑫集成同期也出現重大虧損,約40億元的定向增發計劃尚未完成。在這種資金壓力下,剝離非核心資產成為保障主業發展的必要選擇。
盡管失去極具潛力的半導體材料業務,協鑫科技在光伏主戰場的技術壁壘正在加固。其顆粒硅生產線已實現穩定運行,內蒙古基地的產能擴張計劃穩步推進。市場研究機構指出,隨著全球碳中和進程加速,低碳硅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協鑫科技憑借技術先發優勢,有望在下一輪行業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