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經濟增長進入低速軌道,關稅壁壘與合規要求交織疊加,中國企業的出海戰略正經歷深刻轉型——從產品輸出轉向深度本地化運營。這一過程中,海外用工管理成為橫亙在出海企業面前的新命題。獵聘大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企海外招聘職位同比增長38.41%,其中工程施工領域崗位需求激增超100%,新能源、集成電路、機械設備行業位列需求前三。
在第八屆進博會全球服務商展區,海外人力管理成為焦點議題。人力資源科技企業Horizons聯合智庫機構舉辦專題論壇,探討全球化新格局下的人力資源配置。該公司董事長許躍飛指出,真正的全球化不僅是資本、技術的跨境流動,更需要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與文化認同的深度融合。面對多元文化市場,企業必須通過科學的人力布局實現跨文化團隊的協同發展。
某新能源企業2024年國內招聘計劃增長15%,而海外業務線人力需求暴增120%;另一家車企海外團隊從500人擴張至2000人,這些數據折射出中國企業海外擴張的加速度。截至2025年9月,超過半數A股上市公司披露境外收入,印證"出海"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標配路徑。回顧二十余年歷程,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呈現三級躍遷:從最初的產品代工出口,到主動布局海外渠道,最終邁向包含生產、研發、運營的深度本地化階段。
不同發展階段對應著差異化的用人需求。初期產品出口階段,企業主要依賴外貿人員獲取訂單;渠道拓展時期,需要具備本地資源的銷售團隊;而深度運營階段,則要求建立涵蓋生產、研發、市場、服務的全鏈條本地團隊。這種轉變導致海外用工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外派人員比例持續下降,本地員工占比逐步提升。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勞動力總量達36.3億,中國海外業務企業上半年人才需求達450萬,預計2026年海外招聘市場規模將突破84億美元。
但快速擴張的海外團隊帶來多重挑戰。某中資企業在墨西哥的管理案例頗具代表性:企業負責人沿用國內管理方式,對員工進行人身攻擊引發訴訟,最終被遣返回國。這類文化沖突在拉美、東南亞等市場普遍存在,暴露出中國傳統管理體系與全球化需求的脫節。更嚴峻的是,用工合規風險正演變為商業障礙——美國多家企業因加班費支付問題被處以數百萬美元罰款,歐盟《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更將用工合規與市場準入直接掛鉤。
面對復雜局面,"組織能力出海"成為新趨勢。這要求企業將人才管理、組織建設、治理體系等核心能力向海外延伸。Horizons大中華區總經理歐文敏觀察到,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輸出專業的管理能力,而非簡單復制國內模式。她建議企業區分戰略性與事務性工作,將合規雇傭、跨境發薪等標準化服務交給專業機構處理。
專業服務商的價值在實操中得到驗證。傳統方式下,企業在海外設立實體需投入2萬至8萬美元,并配備專業團隊維護運營,某茶飲品牌海外開店僅團隊組建就耗時數月。而通過全球人力資源機構,企業可在數周內完成跨國團隊配置。這種效率提升在零售行業尤為顯著,當小米計劃五年內在海外開設萬家門店時,專業的用工管理成為保障全球業務協同的關鍵。
當前,頭部人力資源機構已構建起覆蓋180個國家和地區的服務網絡,提供從名義雇主服務到全球薪酬管理的完整解決方案。某專業雇主服務產品通過整合全球法規數據庫和合作伙伴資源,幫助企業實現合規高效的海外用工。這些實踐表明,在全球化競爭進入深水區的今天,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體現在產品技術層面,更取決于其管理能力和組織效能的國際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