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領域近日因一則合作消息掀起熱議:京東聯合廣汽集團與寧德時代,宣布將于11月11日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國民好車”。這款基于廣汽埃安UT平臺打造的換電改款車型,雖由三方共同推出,但京東明確表示不參與整車制造,而是聚焦產品共創、用戶洞察及線上銷售等環節。這場合作被業內視為平臺企業重構汽車供應鏈的典型嘗試,其核心邏輯并非造車,而是通過數據與渠道能力重新定義汽車消費模式。
京東的“下場”邏輯與電商行業格局變化密切相關。近年來,其核心3C品類增速放緩,百貨領域又面臨拼多多低價沖擊,用戶時長逐漸向內容平臺遷移。盡管通過采銷直播、百億補貼等手段反擊,但始終未能找到兼具高頻、高價與高決策權的品類錨點。與此同時,用戶結構呈現老化趨勢:中產理性型用戶占比過高,導致在即時消費場景中難以與抖音、快手競爭。而新能源汽車消費的長決策鏈、高客單價與服務周期長的特點,恰好契合京東用戶的消費邏輯。
更深層的戰略意圖在于平臺邏輯的升級。京東試圖從“賣貨”轉向“影響供給”,通過“國民好車”項目掌握車型定義權。用戶調研、配置偏好、價格敏感度等數據由京東平臺先行收集,制造端據此反向優化產品。這種模式與其推動“京造”自有品牌的邏輯一脈相承,旨在成為連接用戶需求與制造能力的“數字中樞”。據披露,該項目重構了汽車消費流程,消費者可靈活選擇車衣定制、車品配裝、養護加持等套餐,實現從選車到售后的一站式覆蓋。
三方合作表面上是資源互補,實則暗藏角色博弈。京東的訴求在于掌控用戶入口與消費話語權,通過綁定廣汽與寧德時代構建汽車消費生態閉環——從選購、支付、試駕到換電、保養、金融的全鏈路服務均可在其體系內完成。對廣汽而言,這既是去庫存的低成本嘗試,也是品牌年輕化的機遇,但主機廠對交付與售后的主導權并未輕易讓渡。寧德時代則通過旗下時代電服輸出換電技術與標準,試圖將電池從一次性銷售品轉化為可循環服務資產,借助京東流量加速“電池即服務”模式的落地。
這場實驗的復雜性遠超營銷合作范疇。盡管京東強調“輕資產”模式,不建工廠、不管交付,但仍需直面多重挑戰。首先是品牌承接風險:公眾可能將產品問題歸咎于京東,尤其在“國民好車”命名下,品質與價格預期被推高,任何偏差都可能引發信任危機。其次是服務鏈條的重運營壓力:汽車消費涉及維保、金融、換電等復雜環節,京東在試駕管理、線下服務網絡等方面的經驗尚待驗證。更關鍵的是多方協同中的控制權模糊問題——產品周期、營銷策略、用戶責任歸屬等核心環節的權責劃分仍不清晰。
從行業視角看,京東的合作代表了一種新型“平臺造車范式”。與傳統自建品牌、資本入股或技術驅動的模式不同,其通過用戶數據與消費洞察積累整車定義層的影響力。這種模式在大模型時代具有延展潛力:AI可根據用戶偏好智能生成車型,平臺聚合制造資源完成商品化,甚至反向綁定主機廠成為“虛擬主機廠”。當汽車成為連接電商與能源服務的超級終端,造車最值錢的或許不再是車輛本身,而是決定其如何被消費的界面。
目前,京東已擁有近3000家養車門店、超4萬家合作門店,并設立改裝大店與自營貼膜工廠,形成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這些布局為其構建汽車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提供了基礎,但能否將單次合作沉淀為可復用的平臺能力,仍是決定這場實驗成敗的關鍵。當消費注意力持續稀缺,汽車作為繼手機后的“超級入口”,正成為平臺企業必爭的戰略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