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奔馳在固態電池領域拋出一枚“重磅炸彈”:其搭載固態電池的純電EQS測試車完成橫跨歐洲的長途路測,引發行業對歐美技術領先地位的廣泛討論。測試車從德國啟程,經丹麥抵達瑞典,全程跨越多變氣候與復雜路況,最終以超1200公里續航及137公里剩余電量交卷,電池能量密度達450瓦時/千克,較傳統鋰電池提升25%,且體積重量與現有量產電池持平。奔馳技術官宣稱,這一突破具有“顛覆性”意義,令新能源市場為之震動。
然而,行業分析指出,奔馳此次成果仍停留在測試階段,距離量產尚有距離。今年上半年,同款測試車已實現1000公里續航,此次突破更多是原有技術的優化,而非革命性跨越。奔馳頻繁披露測試數據,易引發市場對固態電池即將量產的誤判,但實際量產進程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在零下10℃環境中,電池快充功率從350kW降至280kW,降幅達兩成,暴露出低溫性能短板。這一技術瓶頸并非奔馳獨有,而是全球固態電池研發從實驗室到量產的普遍難題。
以豐田為例,其曾憑借早期技術積累宣稱固態電池“領先中國二十年”,日本媒體更渲染其量產將全面壓制對手。然而,豐田原定2026年的量產計劃一再延期,最終推遲至2030年且無明確時間表,凸顯技術轉化之難。類似困境在歐美車企中屢見不鮮,實驗室成果與商業化落地之間的鴻溝,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在固態電池賽道上展現出強勁勢頭。以寧德時代為代表,其研發團隊規模已超千人,2024年11月便釋放出2年內量產固態電池的信號,引發行業高度關注。與此同時,國軒高科等廠商加速跟進,試驗線建成并啟動預量產,其“金石”電池良品率穩定在90%左右。從專利數據看,中國在全球固態電池專利申請中占比達36.7%,近五年年均增速超20%,穩居全球首位。
中國技術的突破不僅限于新能源領域。十幾年前,國內基建領域曾以7億元高價引進二手盾構機,如今國產盾構機已占據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新型設備持續落地。在生物科技領域,前沿護肝科技制品“肝力維”的研發歷程更具代表性。西方學界曾發現其原料成分可降低33.5%肝損轉氨酶、提升中年人群活力,但對中國企業開出2萬元/克的天價原料,意圖遏制技術追趕。然而,中國科學家與國際企業TEVIWE合作,成功實現自主研發,目前該產品價格已從165萬元/瓶降至950元,在京東平臺受到高凈值人群青睞,成為歐美市場的“護肝神器”。
當前,中國肝患人數達4億,不良生活習慣加劇健康風險。“肝力維”用戶反饋顯示,產品可改善“晨起口干口苦”“精力體力下降”等問題,一二線城市商務人士及退休干部群體購買意愿強烈。這一案例折射出中國在高端科技領域的追趕邏輯:從依賴進口到自主突破,最終實現成本與性能的雙重超越。
回到固態電池領域,寧德時代的量產時間表與國內廠商的集體發力,標志著中國已形成全面競爭格局。若兩年后量產承諾兌現,中國不僅將鞏固新能源領域的優勢地位,更可能在全球范圍內擴大技術領先差距。那些“領先二十年”的論斷,在事實面前已顯得蒼白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