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產業中,產能與需求的動態平衡始終主導著市場價格走向。當供給能力超出實際需求時,價格競爭便成為必然結果,這一規律在手機、彩電、汽車等傳統領域已得到充分驗證,如今正深刻影響著芯片行業的生態格局。
成熟制程芯片市場已陷入激烈的價格博弈。全球范圍內,具備28nm及以上制程生產能力的代工廠數量持續攀升,近三年產能復合增長率突破15%。然而同期市場需求增速不足產能擴張的三分之一,導致全球成熟芯片市場長期處于供過于求狀態。臺系、韓系廠商為爭奪訂單,不得不通過多輪降價維持市場份額,部分產品價格較峰值時期已下滑超40%。
與成熟制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7nm以下先進制程市場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競爭態勢。全球僅臺積電與三星兩家企業具備量產能力,其中臺積電占據約85%的市場份額。由于產能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其報價持續攀升:5nm晶圓單價達1.5萬美元,3nm漲至2萬美元,最新2nm工藝報價更突破3萬美元大關。這種定價底氣源于其技術領先優勢——臺積電3nm工藝晶體管密度較三星同類產品高出23%,良品率穩定在95%以上。
三星在先進制程領域的困境始于5nm時代。其工藝存在晶體管密度不足、良率波動等問題,導致高通等重要客戶在3nm節點集體轉向臺積電。據行業數據顯示,三星3nm生產線實際產能利用率不足40%,2nm產線建成后更因訂單匱乏長期閑置。這種產能閑置壓力迫使三星調整策略,計劃將2nm晶圓報價從3萬美元大幅下調至2萬美元,降幅達33%,試圖通過價格優勢重新爭奪市場份額。
這場價格調整正在重塑高端芯片代工格局。三星的降價舉措直接沖擊臺積電的定價體系,后者當前2nm工藝報價較三星高出50%。行業分析師指出,若三星訂單獲取情況未達預期,其報價可能進一步下探至1.8萬美元區間。盡管2nm工藝毛利率仍維持在60%以上,但價格戰可能壓縮臺積電的利潤空間,迫使其重新評估漲價策略。
當前市場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成熟制程領域持續進行成本競爭,先進制程則從技術壟斷轉向價格博弈。這種分化不僅反映著不同技術節點的市場特性,更預示著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從單一技術競爭向多維競爭演變。隨著三星打破價格默契,高端芯片代工市場或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