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與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發的紫東太初4.0多模態推理大模型近日正式亮相。這款自2021年首次面世以來已歷經四次迭代升級的人工智能系統,正從基礎文本處理向復雜多模態推理領域深度拓展,標志著我國在跨模態認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據項目負責人王金橋研究員介紹,最新版本實現了從"單模態理解"到"多模態深度推理"的質變。系統不僅能同步處理文本、圖像、語音和視頻等多源異構數據,更關鍵的是構建了可解釋的推理鏈條。"就像人類思考時會有清晰的邏輯脈絡,模型現在能展示從感知到認知的完整決策過程。"王金橋以醫療場景為例說明,當用戶語音表達"預約呼吸科門診"時,系統可自動識別語義意圖,精準調用醫療APP完成掛號操作。
在視頻處理能力方面,該模型展現出突破性進展。針對長達3小時的醫療講座視頻,系統能在15秒內完成關鍵片段定位與內容摘要生成。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具身智能應用,通過與實體設備的深度耦合,已實現機器人自主操作、智能汽車環境感知等場景落地。王金橋特別指出:"模型不再局限于信息處理,而是具備了'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產業應用層面,該技術已在智慧醫療、低空監測、工業質檢等十余個領域形成解決方案。在武漢某三甲醫院,基于紫東太初的智能導診系統使患者平均候診時間縮短40%;深圳低空經濟示范區部署的無人機監控平臺,通過多模態分析將異常事件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2%。研發團隊透露,后續將重點優化模型在復雜動態場景中的實時決策能力,推動人工智能向通用智能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