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能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宣布,由大鉦資本、淡馬錫和淡明資本組成的財團,計劃通過協議安排推動公司從港交所退市。這一決定標志著安能上市四年后主動選擇退出公開市場,同時公司首席執行官秦興華將轉任高級顧問,逐步淡出核心管理層。
根據公告,財團已獲得秦興華及首席運營官金云的不可撤銷承諾,二者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35.74%的已發行股份。此次私有化方案擬以每股12.18港元的價格收購,對應公司估值約143億港元,較2025年9月3日(未受干擾日)8.2港元的收盤價溢價48.54%。該價格被確定為最終報價,財團明確表示不會進一步提高。
安能解釋稱,自2021年上市以來,公司股價長期低迷,交易量持續萎縮,導致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受限。與此同時,維持上市地位需承擔行政合規、信息披露等固定成本,管理層也需投入大量精力應對監管要求。綜合評估后,公司認為退市可立即節省開支,并將資源集中于核心業務,以提升運營效率。
回溯至2021年11月,安能以“港股快運第一股”身份登陸港交所,發行價13.88港元,市值約151億港元。然而,其股價表現未能延續上市初期的熱度,2023年3月市值一度跌至56億港元,較峰值蒸發超百億港元。同期上市的滿幫集團在紐交所也面臨類似困境,目前市值136億美元,較上市首日的233.58億美元大幅縮水。
面對資本市場的壓力,安能自2022年起啟動戰略調整。財報顯示,當年公司營收93.35億元,同比下降3.22%,凈虧損4.08億元,但較2021年的20億元虧損收窄79.73%。秦興華提出“以利潤和品質為核心”的新戰略,推動業務結構優化:一方面聚焦300kg以下中小票市場,升級“3300”產品并取消特殊加收費;另一方面裁撤55個中小分撥中心,將總數從136個壓縮至81個,同時通過優化運輸路線降低干線成本。2023年,公司票均重從106公斤降至93公斤,單位運輸成本環比下降5.1%,全年平均運單時長縮短10.1%。
戰略轉型成效在2024年顯現。公司全年經調整稅前利潤達10.84億元,同比增長65.7%;凈利潤8.37億元,增幅64.2%;毛利18.42億元,同比增長45.2%;貨運總量1415萬噸,同比增加17.5%。然而,管理層變動隨之而來:大鉦資本2022年成為最大股東后,創始高管“鐵三角”解體,祝建輝、王擁軍相繼離職,僅秦興華留任。此次退市計劃中,秦興華將徹底退出核心管理層,金云則繼續擔任高級顧問。
安能坦言,宏觀經濟挑戰與零擔貨運行業競爭加劇,迫使公司需推行可能影響短期財務的戰略舉措。退市后,公司將擺脫資本市場預期、股價波動及信息披露壓力,以更靈活的姿態推進長期規劃。推動此次私有化的大鯤資本,曾主導瑞幸咖啡重組——2020年瑞幸財務造假危機后,大鯤資本收購其控制權并更換管理層,最終助力公司扭虧為盈。這一案例被業內視為安能退市后的潛在發展路徑。
盡管退市可減輕財務披露負擔,但安能仍需直面激烈的市場競爭。當前,順豐、德邦、壹米滴答等企業占據重要份額,其背后不乏京東、極兔等資本支持。2025年上半年,安能營收56.25億元,同比增長6.4%;毛利8.8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零擔貨運總量682萬噸,增幅6.2%。行業專家指出,大鯤資本后續可能通過收購或出售安能資產實現退出,而公司是否重返二級市場,將取決于上述策略的落地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