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湖北宜昌“石板灘生物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發現,揭示了約5.5億年前地層中保存的復雜三維潛穴系統。這一發現將復雜動物行為改造海底環境的時間節點向前推了近一千萬年,為理解地球生命演化關鍵轉折期提供了全新視角。
研究團隊通過精細分析遺跡化石發現,這些潛穴系統呈現出高度復雜的三維結構,與現代海洋生物的掘穴行為高度相似。此前學界普遍認為,此類復雜行為最早出現于寒武紀早期,但新發現表明在埃迪卡拉紀末期已存在具備深層掘穴能力的動物。這一發現修正了傳統認知中關于動物行為演化的時間框架。
在埃迪卡拉紀-寒武紀過渡階段,地球海洋生態系統經歷了根本性變革。后生動物從簡單的表層活動轉向三維空間探索,通過掘穴行為徹底改變了海底環境結構。原本由微生物席主導的單調底質,逐漸演變為層次分明、生物擾動顯著的現代型海底。這種環境改造直接影響了營養循環方式,為后續復雜生態系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科研人員指出,三維潛穴系統的出現標志著動物與環境的互動進入新階段。掘穴行為不僅改變了海底物理結構,更促進了有機質的垂直運輸,加速了底質氧化進程。這些生態效應的提前發生,解釋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期間生態系統為何能快速復雜化。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進展》。研究團隊通過多學科交叉分析,結合沉積學、遺跡學和地球化學證據,構建了埃迪卡拉紀末期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圖景。這項發現為探究早期動物演化與環境協同作用提供了關鍵實證,引發了學界對生命起源與地球環境關系的重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