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谷舉辦的泰國航天博覽會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員他那波爾迪·沙古那倫佩正通過電子屏幕向參觀者演示泰國山洪預警地圖。這張基于衛星遙感數據繪制的災害預警圖,正是他所在團隊將中國航天技術應用于泰國防災減災的典型成果。作為中泰航天合作的受益者,他那波爾迪曾通過“詩琳通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國際研究中心雙碩士項目”赴武漢大學深造,這段經歷讓他掌握了先進的測繪工程技術。
“中國自主研發的衛星網絡提供了海量數據資源,配套的分析技術也處于國際前沿。”如今就職于泰國地理信息學與太空技術發展局的那他波爾迪表示,這段留學經歷不僅深化了他的專業認知,更使他能夠為泰國衛星應用系統的研發提供專業建議。他的職業軌跡折射出中泰兩國在太空科技領域日益緊密的人才交流網絡,這種合作模式正通過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向整個亞太地區延伸。
作為區域航天合作的重要平臺,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在推動人才培養方面成效顯著。該組織運營與數據服務部副主任達迪亞·臣拉恭透露,通過與中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組織已為成員國學生設立專項獎學金計劃。包括泰國在內的多國青年得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頂尖學府攻讀碩博學位,直接接受國際知名學者的指導。“中國提供的航天教育資源正在重塑亞太地區的科技人才格局。”達迪亞這樣評價。
在載人航天領域,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合作開創了新紀元。今年初簽署的航天員選拔訓練合作協議,標志著巴基斯坦成為首個參與中國空間站任務的外國伙伴。巴基斯坦太空與高層大氣研究委員會主席穆罕默德·優素福·汗指出,中國用短短數年建成世界級空間站的技術實力,極大激發了本國青年科研人員的航天熱情。這項合作被視為發展中國家參與深空探索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航天技術的輻射效應在馬來西亞同樣顯著。今年蘭卡威國際海事航空展期間,多家中國航天企業展示的尖端裝備引發當地科技愛好者熱議。來自吉隆坡的航空迷祖哈菲克·伊茲萬表示,中國展出的創新型航天產品展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這種技術突破正在改變東南亞青年對航天科技的認知。
商業航天領域的合作呈現多元化趨勢。2024年7月,中國蒼宇天基公司與馬來西亞亞太航天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除推進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外,雙方將共建航天教育平臺。該平臺以在軌立方體衛星為教學載體,重點培養具有實操能力的航天專業人才。這種產教融合模式為區域航天人才培養提供了新范本。
在泰國,中國商業航天公司的技術輸出同樣引發連鎖反應。銀河航天與馬漢科理工大學合作建設的低軌通信試驗站,已完成“小蜘蛛網”星座的地面驗證。該校校長帕納威·普卡亞多坦言,這種深度合作不僅提升了師生的實踐能力,更讓泰國科研機構接觸到低軌衛星通信的前沿技術。“我們期待未來能自主研發同等水平的航天器。”這位教育工作者的話,道出了許多亞太國家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聲。
從學術交流到產業協作,從衛星應用到載人航天,中國航天技術正通過多維度合作點燃亞太青年的太空夢想。這種跨越國界的技術傳遞與人才培養,正在為區域航天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