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在2025年上半年呈現疲軟態勢,出貨量同比下降1%。這一背景下,蘋果公司卻憑借iPhone 17系列在中國市場實現逆勢增長,成為行業為數不多的亮點。該系列上市后銷量持續攀升,首發10天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14%,第三季度出貨量達1010萬臺,成為頭部廠商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品牌。
iPhone 17系列的熱銷與蘋果精準的產品策略密切相關。面對行業技術革新放緩的挑戰,蘋果通過"差異化刀法"延長核心設計生命周期,同時將有限創新分階段釋放。標準版首次配備120Hz高刷新率屏幕,存儲容量從128GB升級至256GB且維持5999元起售價,疊加部分地區的500元消費補貼,成功刺激iPhone 13/14用戶換機。Pro系列則通過背部材質重構和相機模塊創新,滿足高端用戶對差異化的追求。據北京三里屯蘋果直營店反饋,新背板設計成為驅動Pro機型換機的重要因素。
供應鏈管理優勢持續支撐蘋果競爭力。UBI Research報告顯示,iPhone 17標準版采用的OLED面板制造成本較前代下降38%至40美元,性能卻顯著提升。這種成本優化能力使蘋果在維持高利潤率的同時實現技術升級。第四財季數據顯示,盡管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3.59%,但隨著iPhone 17系列熱銷,預計季度營收將實現反彈。
雙十一購物節進一步凸顯蘋果的市場統治力。京東競速榜顯示,截至11月11日9時,iPhone 17 Pro Max、Pro及標準版包攬前三,前十名中占據半數席位。安卓陣營方面,小米、vivo等品牌旗艦機型僅位列二十強以內,價格差距顯著。市場機構Counterponit統計,10月前兩周蘋果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29%,而同期華為激活量下降10%。
但蘋果2025年的征程并非一帆風順。主打超薄設計的iPhone Air遭遇市場冷遇,美國上市十日激活量僅占新機3%,中國上市月余銷量約10萬臺。該機型5.64mm極致厚度導致續航縮水,7999元起售價與消費者預期錯位。供應鏈消息顯示,富士康已拆除大部分生產線,下一代Air開發無限期推遲。
AI技術布局滯后成為潛在風險。國際版蘋果AI上線一年來反響平平,修圖、識物等功能缺乏差異化。更關鍵的是,中國版AI業務推進緩慢,盡管已確定百度、阿里為技術合作伙伴,但合規審查流程導致落地時間推遲至2026年春季。庫克近期訪華時坦言:"監管流程需要時間,我們正全力推進。"
2026年手機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產業鏈透露,iPhone 18系列將縮小"靈動島"開孔面積,Pro版可能配備可變光圈主攝和鋼殼電池。更受關注的是蘋果折疊屏項目,分析師郭明錤稱富士康將于四季度試產,三星將建設年產能700-800萬塊的專用生產線。但1999美元的預期售價和尚未定型的轉軸技術,給產品前景蒙上陰影。
行業技術競賽同步升級。臺積電2nm制程量產引發芯片首發權爭奪,蘋果A20芯片產能無憂,但安卓陣營需在高通驍龍2nm芯片分配上展開博弈。存儲芯片市場同樣暗流涌動,三星、SK海力士計劃四季度上調DRAM和NAND價格最高30%,疊加臺積電2/3/5nm制程漲價,預示2026年手機均價將面臨上行壓力。在這場技術與成本的雙重博弈中,頭部廠商的市場地位可能進一步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