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場名為“WannaCry”的蠕蟲病毒席卷全球,短短數日內便蔓延至百余個國家和地區,數十萬臺計算機被感染。這場數字災難不僅讓普通用戶措手不及,更讓當時還在計算機系讀書的Alan對網絡安全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意識到,自己不僅要會寫代碼,更要懂得如何守護這些代碼的安全。
帶著這樣的思考,Alan在大學期間加入了網絡安全實驗室,通過參與各類安全項目和競賽積累實戰經驗。畢業后,他選擇加入華為ICSL(內部網絡安全實驗室),成為了一名安全藍軍。這個角色源于軍事領域的“紅藍對抗”概念:藍軍模擬外部攻擊者,通過合法授權的“黑客手段”檢驗業務系統的防御能力,幫助企業提前發現潛在風險。
在ICSL,Alan接觸到了華為全線產品的安全驗證工作。他通過滲透測試,模擬攻擊者視角排查系統漏洞,并取得現網滲透的上崗資格證。這項工作如同扮演“數字小偷”,試圖闖入系統“家中”尋找安全疏漏。初期,他在針對H產品線的項目中成功發現多個致命漏洞,甚至通過組合攻擊拿到了認證憑據的簽發私鑰,實現了任意賬號接管。然而,前輩的提醒讓他很快意識到: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幾個月后的一次行動中,Alan因操作失誤暴露了攻擊據點。紅軍通過異常訪問日志迅速定位并清除了他們的滲透路徑。這次挫敗讓他深刻認識到:攻防對抗不僅是技術較量,更是細節與流程的博弈。紅軍的全面日志采集、實時監測和快速響應機制,構成了堅實的防御基礎。
隨著經驗積累,Alan開始參與更復雜的對抗演習。他發現,紅藍雙方的關系并非簡單的敵對,而是一種“相愛相殺”的協作。每次行動后,藍軍會詳細復盤漏洞成因與攻擊路徑,為紅軍提供加固建議;紅軍則據此更新防護策略,修補安全缺口。這種良性循環讓防御體系的響應速度從“天”級壓縮至“分鐘”級。一次對抗中,Alan團隊剛發現“代碼注入”漏洞,紅軍便通過封禁IP、禁用賬號、隔離服務器等操作,在幾分鐘內瓦解了他們的進攻計劃。
2021年,Alan晉升為藍軍技術管理組組長,負責紅藍對抗的能力建設。他不僅要執行滲透任務,還需承擔技術規劃、平臺系統建設等管理工作。兩年后,渴望突破的他加入終端BG云服務云安全與隱私工程部的銀針實驗室,這里匯聚了業界頂尖的攻防專家,也是公司內安全建設最成熟的部門之一。
在銀針實驗室,Alan接到了攻破核心Y系統的任務。該系統是某產品線的運維管理中樞,一旦被攻破可能導致全線業務癱瘓。他先從測試環境入手,通過組合漏洞成功拿下目標,但生產環境的嚴格網絡隔離讓原有方法失效。一個多月里,他嘗試了五種攻擊路徑,甚至一度拿到其他系統權限,卻始終無法觸及Y系統。項目截止前兩天,他重新梳理分析文檔,突然意識到:業務部署在公有云上,云環境的網絡邏輯與傳統環境截然不同。這一發現成為突破關鍵。
最終,Alan以已攻破的O系統為跳板,通過對等連接訪問Y系統。經過多次調整攻擊參數,他在凌晨兩點半成功收到預期響應,生產環境的Y系統被攻破。那一刻,他感受到腎上腺素奔涌的熱度,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藍軍的使命不是破壞,而是通過模擬真實攻擊揭示風險,幫助系統變得更強大。
在一次針對云安全的行動中,Alan驗證了三類高風險攻擊路徑。復盤會上,紅軍同事詢問防護切入點時,他提出從攻擊路徑的關鍵節點入手,優先完善日志收集。這一建議得到了高度認可,隨后他深度參與紅軍的防護體系建設,圍繞權限管理、監控點等問題開展專題研討,推動多項防護措施落地。這些措施在后續攻防行動中經受住了考驗,顯著提升了業務在云環境下的抗擊打能力。
如今,面對國家級APT組織的完整攻擊鏈和長期滲透,Alan深知:單一的紅軍或藍軍都難以應對復雜威脅,唯有兩者深度協同才能構建閉環防護體系。紅軍制定防護規則,藍軍通過實戰打破規則暴露隱患,再協同加固規則。這種循環往復的攻防交融,正是守護數字世界安全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