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執行官靳玉志就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路徑作出重要預測,并公布了乾崑智駕系統的最新應用數據。他指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將在未來三年內實現關鍵技術突破與商業化落地,2027年將成為行業發展的分水嶺。
根據華為制定的技術路線圖,高速公路場景下的L3級自動駕駛將于2026年進入規模化商用階段,城市道路L4級自動駕駛則計劃在2027年實現商業化運營。屆時,無人駕駛出租車和干線物流運輸將同步開展商業應用。靳玉志特別強調,2027年不僅是L3級自動駕駛的市場放量期,更是整個自動駕駛生態體系構建的關鍵節點。
在輔助駕駛系統普及方面,華為預測搭載高階輔助駕駛功能的車輛將呈現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2023年該類車型保有量不足200萬輛,2025年預計突破700萬輛,市場滲透率達30%。到2027年,滲透率將超過50%,意味著每兩輛新車就有一輛具備高級輔助駕駛能力。
針對用戶實際使用場景,靳玉志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某車主酒后啟用華為乾崑智駕系統,在車輛自動行駛20分鐘后安全停靠路邊。雖然該案例展示了系統可靠性,但他同時提醒,現有輔助駕駛技術仍需駕駛員保持注意力,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駕駛。這起事件既印證了技術進步,也反映出用戶對完全自動駕駛的迫切需求。
在技術演進方向上,華為提出與行業主流觀點不同的判斷。靳玉志認為,當前業界熱議的端到端架構和視覺語言模型(VLM)并非終極方案,智能駕駛系統的終極形態將是基于世界基礎模型(WFM)的認知架構。這種模型能夠建立對物理世界的統一理解,為自動駕駛提供更可靠的決策依據。
關于汽車產業變革趨勢,華為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電動化階段通過電力驅動降低出行成本;智能化階段實現智能座艙、智能車控的廣泛應用;自動化階段將用算法取代人類駕駛員,重新定義交通安全標準。作為具身智能的重要載體,汽車將率先實現環境感知與決策控制的深度融合。
在具體技術突破方面,華為預測線控轉向和制動系統將加速普及,底盤控制將實現橫向、縱向、垂直三個維度的數字化協同。智能座艙領域,多揚聲器、多屏交互和AI大模型的應用將顯著提升用戶體驗。這些技術進步將為完全自動駕駛奠定硬件基礎。
乾崑智駕系統的市場表現印證了華為的技術實力。截至2025年8月,該系統裝機量已突破100萬輛。用戶使用數據顯示,系統累計避免潛在碰撞事故271萬次,8月單月人均輔助駕駛里程達727公里,智能泊車使用頻次達到每人36次。最新發布的ADS 4.0系統將在國慶假期前完成百萬用戶升級。
這場由自動駕駛引發的產業變革,正在重塑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技術突破、法規完善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三重驅動,將推動中國在全球自動駕駛競賽中占據領先地位。隨著L3、L4級自動駕駛的逐步落地,汽車將不再僅僅是交通工具,而是演變為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移動智能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