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工業正經歷一場靜默卻意義深遠的變革。據香港媒體報道,國有航天部門通過引入“總裝拉動”模式,將汽車制造業的精益生產理念注入航天制造體系,旨在實現火箭與衛星生產的規模化、低成本與高靈活性。這一變革被視為對傳統航天制造模式的系統性顛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首席信息官王國慶院士團隊在《機械工程學報》發表的論文中指出,隨著全球太空活動指數級增長,預計2045年軌道發射年有效載荷將達17萬噸。能否掌握可擴展的航天制造能力,將成為決定國家太空競爭力的關鍵。當前,中國航天制造正從“研制主導”轉向“規模化定制”,迫切需要適配產業特點的新模式。
傳統航天制造長期依賴手工定制,每枚火箭與衛星均作為獨特工程產物打造。但面對衛星星座建設、可重復使用運載器及持續性月球任務的需求激增,原有模式已難以為繼。論文分析,過去總裝單位僅作為全鏈條末端環節,按上級計劃裝配,導致零部件交付與裝配節拍脫節,庫存積壓與成本高企問題突出。
新模式借鑒了日本豐田汽車上世紀中期的“拉動式”生產理念。通過看板卡等工具,每個工位僅在需要時從前道工序“拉取”零部件,最大限度減少浪費與庫存。如今,這一邏輯被移植至航天領域:從最終裝配到子系統組裝、從零部件到原材料,全鏈條僅在下游提出需求時啟動生產,形成緊密響應的靈活供應鏈。
這種轉變意味著組織架構的重構。過去扁平化的產業生態中,供應商擁有較多議價權;而新模式將建立金字塔式層級結構,強化總裝單位的統籌能力。王國慶團隊強調,中國航天已從“能否造出”的探索階段,轉向多型號并行下的可靠批量化生產,需適應“批量定制時代”的高頻發射與龐大衛星網絡需求。
論文對比了中美發展路徑的差異。美國SpaceX公司通過“星鏈”項目展現出驚人的衛星批量生產能力,目前已發射超7000顆衛星,計劃構建4.2萬顆衛星的巨型星座。而中國則依托國有企業、科研機構與私營供應商的協同,形成網絡化、生態驅動的國家戰略。國內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如國網、千帆、鴻鵠三號等已進入密集組網階段,對規模化生產能力提出迫切需求。
新模式的核心在于“總裝拉動”機制。制造總體單位承擔合同經費、計劃統籌、質量保證等五項管理職責,以高效率、高質量、高彈性為標準,構建模塊化、柔性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能力。通過脈動生產模式,以總裝節拍為源頭規劃全鏈條生產;智能柔性裝配中心利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動態調整不同型號火箭的生產流程。
協同制造平臺是另一大突破。該平臺連接全國工廠、實驗室與供應商,甚至跨越涉密網絡,借助云計算、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實現生產狀態實時跟蹤、供應鏈瓶頸可視化、缺件自動預警及跨機構安全數據共享。管理者可通過“數字拉動看板”系統掌握全供應鏈動態。
這場變革正值中國航天發射提速期。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完成158次軌道發射,大部分由SpaceX執行;中國完成68次,較2023年67次再創新高,但與年初預計的“全年100次左右”仍有差距。專家指出,中國在傳統航天領域保持穩健,但新興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與計劃存在偏差。
盡管2024年商業航天企業面臨挑戰,但回顧十年行業演進及國際經驗,社會已形成共識:商業航天企業能夠靈活高效地整合技術資源,為社會提供多樣化航天服務,其發展仍需持續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