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寧市南四湖自然保護區,初秋的湖面泛著粼粼波光,一群身披深褐色羽毛的青頭潛鴨剛剛結束長達兩個月的繁殖季。這些被稱作“鳥中大熊貓”的極危物種,正迎來科研團隊新一輪的監測行動——曲阜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師生們手持觀測設備,在蘆葦蕩與明水面交界處記錄著關鍵生態數據。
“這只振翅頻率每秒4.2次、飛行高度約3米的個體,通過羽毛蝕損狀態可以判定是雌性。”生態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丁建群一邊調整望遠鏡焦距,一邊在記錄本上標注數據。這些信息將同步上傳至全國物種多樣性監測平臺,為制定保護策略提供科學支撐。自2014年啟動系統研究以來,該團隊已在濟寧采煤塌陷濕地等區域建立長期觀測點,首次確認了青頭潛鴨在此地的穩定繁殖記錄。
經過十年持續監測,科研人員已摸清當地青頭潛鴨種群“家底”:目前濟寧境內分布著近500只個體,主要棲息于水深0.5至1米的淺水區。生命科學學院教師高曉冬指著遠處交錯的明水面與水生植被帶解釋:“這種生境結構能同時滿足鳥類覓食、隱蔽和繁殖需求,我們正通過無人機航拍和樣線調查,篩選出青頭潛鴨最偏好的棲息地類型。”
基于科研團隊提供的棲息地偏好數據,南四湖自然保護區啟動了針對性修復工程。工作人員通過調控水深、優化沉水植物與挺水植物配比,在核心區域構建出符合青頭潛鴨生境需求的微環境。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部部長耿強表示:“現在我們能精準定位需要加強巡護的區域,去年冬季觀測到的集群數量較往年增加了30%。”
在曲阜師范大學的實驗室里,十年間積累的數萬條觀測數據正通過生態模型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采煤塌陷區經生態修復后形成的水陸交錯帶,意外成為青頭潛鴨的重要棲息地。這種“變廢為寶”的生態轉化案例,為黃淮海平原濕地保護提供了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