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搭乘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在東風著陸場安全著陸。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健康狀況良好,標志著此次載人航天任務圓滿完成。這一消息傳來,全國上下為之振奮,勝利的旗幟再次在東風著陸場高高揚起。
此次任務原本計劃于11月5日實施返回,但因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軌期間疑似遭遇空間微小碎片撞擊,為確保航天員安全,任務不得不推遲。這是自2003年神舟五號開啟中國載人航天時代以來,首次因外部因素臨時調整飛船返回計劃。空間碎片,又稱太空垃圾,是人類空間活動的產物。其中,尺寸小于10厘米的被稱為微小碎片,數毫米大小的碎片撞擊就可能對航天器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威脅艙內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據估算,目前1-10厘米的空間微小碎片約有5萬顆,而1厘米以下的碎片數量更是高達1.3億顆。由于光學望遠鏡和無線電雷達的探測能力有限,這些微小碎片難以被完全追蹤。
面對太空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推遲返回計劃是保障航天員安全的必要選擇。此次事件不僅是一次意外,更是一次實戰化的應急演練。近年來,近地軌道區域的空間物體急劇增加,包括衛星、火箭上面級、失效航天器、解體碎片等,對航天任務構成嚴重威脅。國際空間站也曾多次因碎片威脅進入“避險就位”狀態。例如,2021年11月,俄羅斯反衛星試驗擊毀的“宇宙1408衛星”碎片云穿越軌道平面,國際空間站七名航天員分別進入龍飛船和聯盟號,持續待命約兩小時。
神舟二十號任務推遲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迅速啟動應急預案。一方面,對飛船進行全面仿真分析和試驗,開展安全性評估;另一方面,研究制定新的返回計劃,各系統嚴格按流程開展測試和聯調聯試。從關鍵產品狀態判讀、質量確認,到著陸場返回綜合聯演,天上、地下全方位行動,確保任務萬無一失。自執行空間站任務以來,長二F火箭采用“發射1發、備份1發”及“滾動備份”模式,為航天員安全提供雙重保障。此次,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坐神舟二十一號返程,而神舟二十二號飛船也已準備就緒,隨時可擇機發射,為后續任務提供支持。
此次任務的成功,再次證明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科研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從空間站長期駐留的“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到突破太空交會對接技術的“快速交會對接”模式,中國航天人始終以攻堅克難的姿態,推動技術進步。他們還獨創了“歸零”管理方法——技術歸零要求“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復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管理歸零強調“過程清楚、責任明確、措施落實、嚴肅處理、完善規章”。這一方法源于20世紀90年代航天事業接連失利后的痛定思痛,如今已成為應對挑戰、實現絕地反擊的關鍵。
2021年5月,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發射前夕,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在距發射不到3小時時發現壓力值參數異常,發射被迫推遲。面對質疑和壓力,試驗隊員和研制人員以“歸零”精神,24小時連軸轉,在極端環境下摸排故障,最終在9天后成功發射。此次神舟二十號乘組平安歸來,正是中國航天人實干、創新精神的延續。目前,下一代載人飛船“夢舟”正在研發中,面對技術迭代和新的挑戰,神舟飛船系統總指揮何宇表示,仍將堅持“把工作做到極致”的理念,推動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