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東風著陸場迎來歷史性時刻——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攜紅白相間的傘花平穩著陸,標志著神舟二十號航天員陳東、陳中瑞、王杰圓滿完成太空任務,平安返回地球。實測數據顯示,著陸時風力為5.2米/秒,能見度達50公里,與氣象預報高度吻合,這場與極端天氣博弈的“窗口期”捕捉戰取得決定性勝利。
此次返程任務面臨雙重挑戰:此前飛船曾因空間微小碎片撞擊風險推遲返回,而換乘神舟二十一號后,又遭遇高空低渦與地面低壓系統交匯引發的劇烈天氣變化。強風與浮塵的雙重威脅,直接關乎返回艙著陸精度與搜救效率。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袁慧敏指出:“核心任務是預判大風峰值、排除浮塵干擾,精準鎖定風力減弱且能見度達標的‘安全窗口’。”
為應對復雜氣象條件,氣象部門構建了“國—自治區—盟—臺站”四級聯動機制,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深度對接需求,組建由業務骨干構成的現場保障團隊駐扎發射中心。后方支撐團隊則由自治區氣象臺與阿拉善盟氣象局協同組建,通過高頻次天氣會商為現場提供實時支撐。技術層面,團隊依托內蒙古睿圖數值預報系統與智能網格預報技術,實現了每小時更新、垂直高度覆蓋0—20000米的高空風預報,以及0—100米淺層風預報,為任務決策提供關鍵數據支持。
駐場期間,團隊與中央氣象臺開展定期聯合會商,每日與自治區氣象臺進行早間天氣研判,并在10時、16時固定開展專題分析。通過逐小時比對激光測風雷達數據與地面實況,調閱近20年同期歷史資料,團隊反復推演風力臨界值與浮塵發生概率,最終鎖定最佳著陸時段。14日14時后,前槽影響如期結束,現場風速驟降、能見度顯著提升,為返回艙鋪就一條“安全跑道”。
“再次見證歸航,內心仍被震撼與熾熱填滿,這是預報員職業榮譽感的最佳詮釋。”袁慧敏感慨道。首次參與任務的團隊成員付浩年則表示:“這次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協同作戰的力量,也明白了精益求精對航天保障的分量。”隨著返回艙穩穩落地,這場與天氣賽跑的攻堅戰畫上圓滿句號,為中國航天事業再添輝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