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在知識產權領域傳來新進展——其申報的“汽車機蓋”外觀設計專利正式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這一成果不僅標志著小米在汽車工業設計領域的技術積累邁入新階段,更通過獨特的造型語言與功能創新,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注入新變量。

根據公開的專利文件顯示,該設計在機蓋表面創新性地設置了雙對稱圓形開孔結構。這一特征與小米高性能車型SU7 Ultra量產版搭載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高度契合,其設計邏輯兼顧了美學表達與工程需求。專利圖顯示,開孔位置經過空氣動力學優化,可引導氣流更高效地通過前艙區域,在降低風阻系數的同時,為電池組或電機系統提供定向散熱通道。這種“功能驅動形態”的設計哲學,正成為高端電動車型提升綜合性能的關鍵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該設計曾因SU7 Ultra量產版的碳纖維前艙蓋引發市場熱議。面對消費者反饋,小米迅速推出限時改配服務,并進一步為選擇該配置的車主提供免費空氣動力學升級方案。這種快速響應機制,既體現了企業對用戶體驗的重視,也展現了其在供應鏈管理與技術迭代方面的靈活性。據行業分析師指出,通過專利保護與市場驗證的閉環運作,小米正逐步構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語言體系。
在知識產權布局層面,此次授權與小米此前獲得的整車外觀專利、車標專利形成協同效應,構建起覆蓋車體關鍵部位的專利保護網絡。作為2021年成立的科技企業,小米汽車依托母公司百億級研發投入,在輕量化材料應用、智能座艙開發等領域持續突破。此次機蓋設計采用的碳纖維復合材料,較傳統金屬材質減重達40%,對提升續航里程與操控性能具有直接價值。
市場數據顯示,SU7 Ultra上市三個月即躋身高端電動轎跑銷量前三,其獨特的機蓋設計成為重要記憶點。有汽車設計師評價稱,該設計通過極簡的幾何元素實現了功能與美學的平衡,既保持了新能源車型的科技感,又通過動態曲面賦予車輛蓄勢待發的視覺張力。這種設計策略,正在重塑消費者對國產高端電動車的認知框架。
隨著智能電動車競爭進入深水區,外觀設計已從單純的造型競爭升級為技術整合能力的比拼。小米通過專利壁壘的構建,不僅保護了創新成果,更為后續技術升級預留了接口。行業觀察人士認為,當自動駕駛技術日趨成熟,車輛造型將更多承擔品牌識別與用戶體驗優化的功能,而小米此次的專利布局,恰逢其時地抓住了這一轉型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