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三十余年間,國內互聯網產業從學習模仿逐步轉向自主創新,如今已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數據顯示,我國“.cn”域名注冊量已突破2000萬,中文頂級域名如“.網址”的普及,也為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近期,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宣布,2026年4月將開啟新一輪通用頂級域名(gTLD)申請窗口,這是自2012年首次開放后,時隔14年的又一次重要機遇。
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主任毛偉指出,此次開放窗口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將“基礎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競爭優勢”的關鍵契機。他強調,頂級域名已不僅是技術標識,更是企業全球化布局的戰略資源。從維護網絡安全、提升國際規則制定權,到塑造品牌形象、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頂級域名的價值正被重新定義。
以企業實踐為例,頂級域名的應用已形成多樣化模式。中信集團啟用“group.citic”、佳能使用“global.canon”,通過統一二級域名認證真實業務,有效防范網絡欺詐;谷歌“ai.google”、奧迪“a8.audi”則采用“品牌頂級域名+原域名”的混跑模式,構建多層次數字品牌;工商銀行“nic.icbc”、阿里巴巴“.alibaba”“.tmall”等通過資源儲備,避免第三方搶注。毛偉提醒,若企業未及時申請品牌頂級域名,可能面臨“天價回購”或品牌權益流失的風險,如中國農業銀行“ABC”縮寫被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搶注,VIVO與巴西電信的權益沖突均屬此類。
盡管頂級域名價值顯著,但毛偉建議企業根據自身規模與需求理性決策。他指出,大型企業因業務體量與全球化布局需求,應優先申請專屬品牌頂級域名;而中小企業若無大規模網商業務,可暫緩跟進,避免資源浪費。“合理分配資源,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
2026年4月至8月的申請窗口期,被視為中國企業打造全球品牌的“黃金機遇”。毛偉解釋,ICANN間隔多年開放申請,核心目的是保障根服務器穩定運行——新增域名需經過嚴格評估,避免加重根服務器負擔導致網絡故障。與2012年相比,當前中國企業在制造業、新能源等領域已具備強烈的全球化品牌需求,專屬頂級域名將成為企業走向國際的“數字名片”。
然而,中國企業在頂級域名布局上仍存在差距。據ICANN 2025年6月數據,中國內地僅運營24個新頂級域名,而美國達665個,是中國內地的28倍。毛偉分析,差距源于三方面:一是中國互聯網起步較晚,早期對國際規則認知不足;二是首輪開放時企業出海需求尚未凸顯;三是企業認知存在短板,需加強宣傳力度。但他同時強調,中國在互聯網基礎資源領域具備“后發優勢”,從IPv4地址后來居上到IPv6地址數量全球領先,完全有能力在頂級域名領域實現突破。
針對AI技術普及可能弱化域名作用的觀點,毛偉明確反駁:“AI時代,域名的根基價值不僅未降低,反而進一步提升。”他解釋,無論是APP訪問、智能體調度,還是算力、存儲、數據資源分配,均需域名進行導航定位。用戶點擊APP后,毫秒級的域名解析是訪問成功的前提,若解析故障,后續服務將無法開展。未來,人工智能、算力網絡、空天地一體化等場景,更需要充足的域名資源支撐尋址需求。
面對機遇與挑戰,毛偉認為,中國企業和機構的核心任務是提升國際互聯網治理話語權。他建議,通過引領技術標準制定、積極參與ICANN等國際組織規則制定,爭取更多主動權。例如,中國曾推動國際社會認可“繁體、簡體指向同一資源”,避免重復繳費,正是通過主動爭取實現規則優化的案例。“規則制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為品牌出海營造公平環境。”毛偉強調,若不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可能偏向其他國家,中國企業出海將面臨更多阻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