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小言”悄然變回“文心”,百度AI產品的第三次更名引發行業熱議。這款兩年內歷經名稱變遷的產品,在5.0版本中推出魔法漫畫、實時視頻生成等十余項新功能,試圖以技術盛宴重振市場聲量。然而,蘋果棄用百度大模型轉投阿里通義的合作變故,以及月活用戶不足千萬的尷尬現實,暴露出中國AI產業“技術炫技易、價值落地難”的深層困境。

百度AI產品的命名史堪稱戰略搖擺的縮影。2023年7月,文心一言以“新一代搜索產品”定位亮相,承載著重構搜索生態的野心。但一年后突如其來的“文小言”更名,暴露出市場表現不及預期的窘境——數據顯示,更名前該產品在AI助手賽道已落后于DeepSeek,甚至被依托短視頻生態崛起的豆包超越。行業分析師指出,這種更名本質是對年輕用戶的妥協,反映出產品定位的模糊:既想守住搜索老用戶,又試圖爭奪創作群體,最終導致兩頭落空。
如今5.0版本回歸“文心”之名,百度強調回歸AI搜索初心,但循環往復的更名已造成品牌認知損耗。應用商店中,“找不到APP”的用戶吐槽屢見不鮮。更嚴峻的是戰略失焦問題:百度同時推進文心APP與文心助手雙產品,前者主打C端創作,后者嵌入搜索生態,功能重疊度超60%,不僅讓用戶困惑,更造成內部資源浪費。這種在技術引領與流量追逐間的反復試探,使百度錯失AI發展的關鍵窗口期。
文心5.0的功能矩陣看似強大,實則暗藏隱憂。其宣稱的“全模態能力”覆蓋語音、圖片、文檔等交互形式,但核心功能存在明顯短板。被重點宣傳的魔法漫畫雖支持多種畫風,但生成的劇情高度套路化,用戶上傳家人聚會照片后,竟出現“爺爺變身超級英雄”的荒誕情節,與現實場景嚴重脫節。全模態交互的實用性也遭質疑:語音識別對方言支持不足,圖片識別誤判率高,文檔解析甚至出現關鍵數據錯誤。對比豆包構建的“短視頻創作-編輯-傳播”閉環,文心的功能更像零散的技術展示。
運營數據進一步揭示問題:5.0版本的十余項功能中,用戶復購率較高的僅有文檔總結和智能搜索兩項基礎功能,魔法漫畫、視頻生成等炫技功能在首周體驗后便鮮有問津。這種功能堆砌的本質是創新惰性——當行業多數產品復制基礎模式時,百度選擇用更多功能構建差異化,卻陷入數量代替質量的誤區。
百度在發布會上強調的“亮眼數據”經不起推敲。Quest 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文小言月活躍用戶僅530.91萬,遠低于豆包(1.72億)、DeepSeek(1.44億),甚至不及二線產品。用戶質量差距更顯著:文心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僅8.2分鐘,付費轉化率不足3%,意味著絕大多數用戶只是淺嘗輒止。商業化層面,百度二季度財報顯示,AI新業務收入雖突破100億元,但直接來自文心APP的收入占比不足5%,主要依賴智能云B端服務和搜索廣告變現,C端尚未找到可持續盈利模式。
生態建設同樣存在數量泡沫。百度宣稱有5萬家企業入駐,但其中80%僅使用基礎API接口,真正基于文心大模型開發核心產品的企業不足300家。反觀豆包,通過與抖音電商深度綁定,已實現“AI生成-直播轉化-用戶反饋”的商業閉環,僅數字人直播一項就帶來數十億收入。市場地位的下滑更為明顯:從2024年底到2025年三季度,文心在AI助手賽道的影響力持續減弱,而豆包則躍升至榜首,形成雙寡頭格局。
破局關鍵在于回歸商業本質。百度需錨定核心定位,聚焦“AI+搜索”的深度融合,將全模態能力轉化為搜索體驗升級的動力,例如優化多模態搜索結果呈現、提升專業信息檢索效率。同時必須整合內部產品,取消功能重疊的雙核心布局,集中資源打造拳頭產品。在垂直場景深耕方面,百度可依托智能云資源,將能力嵌入制造業、金融業、教育領域,開發圖紙識別、財報解析等工具,用場景化解決方案替代單純功能展示。
商業化需建立B端賦能、C端變現的雙輪驅動模式。B端延續智能云優勢,通過“算力+模型+應用”的打包服務提升收入;C端聚焦高價值場景,如將AI PPT和數據可視化整合為辦公套件,針對職場人群推出訂閱服務。生態建設則應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深耕,篩選優質企業建立戰略共創計劃,提供技術支持與流量傾斜,共同打造標桿案例。
文心的三次更名,本質是一場關于初心的尋找。百度或許需要明白,真正的初心不是某個名字,而是用技術創造價值的信念。當停止在名稱上糾結、在功能上炫技,轉而打磨搜索體驗、深耕垂直場景、構建商業閉環,文心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的位置。畢竟,能被歷史記住的AI產品,從來不是那些舉辦了最盛大發布會的,而是那些真正改變了生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