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泡泡瑪特直播間的一段工作人員私下對話引發廣泛討論。當提及一款售價79元的玩偶鏈子時,一位工作人員感慨“確實有點……”,另一位則回應“會有人買單”。這段對話被公開后,迅速點燃了消費者對潮玩定價的敏感神經,社交媒體上質疑聲四起,不少網友認為這一價格“離譜”,甚至直言“被當傻子”。
在這場爭議中,一個關鍵對比被忽視:日本潮玩品牌Medicom的基礎款定價普遍在8000-15000日元(約合400-750元人民幣),而泡泡瑪特同類產品售價僅59-89元。即便如此,中國潮玩仍被詬病“太貴”,而日本潮玩卻因文化溢價被廣泛接受。這種雙重標準背后,折射出中國消費者對本土品牌溢價的復雜心態。
潮玩行業的定價邏輯遠非簡單的“材質成本+加工費”。以泡泡瑪特為例,其核心產品并非玩具本身,而是通過IP運營構建的情感體驗。爆款LABUBU系列常以10倍甚至百倍價格被搶購,消費者購買的實則是“悅己經濟”下的即時滿足感。這種邏輯與奢侈品行業如出一轍——LV、愛馬仕的高溢價從未影響其市場地位,反而成為身份象征。
從經濟學視角看,潮玩定價遵循“情緒價值法則”。消費者為產品支付的費用中,很大比例用于滿足對個性表達、收集樂趣或社交資本的需求。日本限量版Bearbrick玩偶轉售價可達數萬日元,美國Funko Pop稀有款在二級市場溢價驚人,均印證了這一規律。泡泡瑪特的定價策略,實則是全球潮玩行業的普遍現象。
對比日本主流潮玩,泡泡瑪特的定價已顯克制。其基礎盲盒價格區間為59-89元,高端MEGA系列最高1299元,而同等做工的日本潮玩價格往往翻倍。即便最新爭議產品DIMOO掛鏈盲盒,單盒474元的價格在日本市場也僅屬中低端。這種差異背后,是消費者對國際品牌與本土品牌的差異化認知——洋貨溢價被視為“品質保證”,國貨溢價則被質疑“割韭菜”。
這種認知偏差源于歷史慣性。過去數十年,進口商品在品質與品牌力上占據優勢,導致消費者形成“洋貨更值”的思維定式。盡管中國品牌近年快速崛起,但價值認知的重建仍需時間。泡泡瑪特的直播爭議,本質是中國品牌普遍面臨的溢價困境:消費者能接受700元的日本手辦,卻對79元的中國潮玩猶豫不決,這種矛盾直接制約了企業的利潤空間與成長潛力。
品牌溢價能力直接影響企業營收。以泡泡瑪特為例,其2024年營收達130.38億元,海外收入同比增長375.2%,海外毛利率71.3%顯著高于國內市場的63.9%。紐約時代廣場門店中,限量版LABUBU標價299美元仍引發排隊,而國內對79元掛鏈的質疑,暴露出本土品牌價值認可度的差距。這種差距若持續,或將限制中國誕生全球級IP企業的可能性。
泡泡瑪特的成長路徑揭示了破局關鍵。在LABUBU誕生前,企業已構建“全球藝術家共創網絡”,與超350名藝術家合作,其中13個IP年收入破億元。這一模式不僅需支付高額版權分成(如與迪士尼聯名需支付15%-30%),還需承擔IP推廣與運營成本。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收入暴增726%至30.41億元,正是長期投入的回報。海外市場的成功證明,中國潮玩已具備全球競爭力,但國內消費者的認知仍需升級。
日本消費者為Medicom TOY支付高溢價,源于對品牌文化與創意價值的認同。相比之下,中國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包容度亟待提升。只有當市場能像接受日本、迪士尼手辦一樣,坦然為中國品牌的創意與情感價值買單,企業才敢加大IP投入,形成“投入-認可-再投入”的良性循環。否則,直播中的一句“會有人買單”,或許終將變成“無人買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