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烏鎮國際互聯網會展中心通安廳,一場聚焦網絡空間文化交流與發展的國際論壇近日成功舉辦。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搭建文明對話橋梁、構建開放包容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展開深入探討,為全球網絡文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院長王江在主題演講中指出,互聯網正深刻重塑人類文化生態。網絡空間已成為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新場域,其發展呈現出三大顯著特征:技術革新催生文化創新,跨文化交流打破認知壁壘,國際協作深化遺產保護。他以2024年爆款游戲《黑神話:悟空》為例,說明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全球傳播的成功實踐。該作品將東方神話美學與虛擬引擎技術完美融合,讓孫悟空這一經典形象煥發數字時代魅力,獲得國際玩家廣泛認可。
跨文化互動的生動案例在社交平臺不斷涌現。今年初,大量海外用戶涌入中國生活方式平臺小紅書,通過分享寵物日常、生活趣事等內容與中國網民建立情感連接。這種基于共同興趣的交流模式,有效消解了文化隔閡,形成"數字時代民心相通"的新范式。王江特別提到,某海外用戶因分享貓咪照片獲得中國網友熱烈響應,被戲稱為"在線繳納貓稅",這一趣味現象折射出網絡空間的文化融合潛力。
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數字技術正發揮獨特作用。中埃兩國聯合開展的"水文遺產數字保護計劃"成為跨國協作典范。通過將重慶白鶴梁題刻與埃及尼羅尺進行數字化建模,兩國不僅實現對古代水文觀測遺跡的協同保護,更搭建起數字共享平臺,讓全球網民能夠在線欣賞這兩大文明瑰寶。項目團隊運用3D掃描、虛擬現實等技術,完整呈現題刻上的165段宋代水文記錄與尼羅尺的象形文字,為研究古代人類與水環境的關系提供珍貴資料。
針對未來發展方向,王江提出三項建議:其一,強化技術驅動的文化創新。鼓勵運用人工智能、擴展現實等技術開發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數字文化產品,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IP。其二,構建青年主導的交流機制。通過設計線上線下融合的文化體驗活動,激發全球青年群體的創造力,讓年輕一代成為文明對話的主力軍。其三,完善數字治理體系。倡導建立包容互鑒的網絡文明準則,反對文化霸權主義,通過技術普惠縮小數字鴻溝,確保各國平等參與網絡空間治理。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在數字文明時代,網絡空間已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通過技術創新、青年參與和制度保障的三維驅動,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維度中實現和諧共生。這場在烏鎮舉行的思想盛宴,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富有建設性的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