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通勤中,復雜路況引發的駕駛焦慮正成為普遍現象。一項針對駕駛員的調研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在擁堵、變道或突發狀況下容易產生緊張情緒。為緩解這一痛點,小米汽車宣布本周末起在部分門店啟動端到端輔助駕駛功能公眾體驗活動,首次向普通用戶開放SU7全系及YU7車型的輔助駕駛測試。
此次開放的測試車型中,YU7搭載的輔助駕駛系統在算力與算法優化上表現突出。據技術團隊介紹,該車型與SU7高配版本采用相同算力平臺,但標準版SU7因未配備激光雷達,算力為84TOPS,部分功能實現存在差異。針對高速場景的導航輔助功能,系統經過專項優化后,車輛行駛穩定性顯著提升,駕駛員對方向盤的介入頻率明顯降低。
“這并非完全自動駕駛,而是通過技術增強人的駕駛能力。”小米安全團隊負責人強調,當前系統仍屬于輔助駕駛范疇,駕駛員需全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官方技術文檔顯示,在1000萬Clips版本系統中,海量真實路況數據訓練使車輛對施工路段、惡劣天氣等特殊場景的應對能力增強,但系統仍會在特定情況下觸發接管提醒。
一位參與內測的車主描述體驗時提到:“系統像經驗豐富的副駕,既能預判風險,又不會過度干預操作。”這種“人機共駕”的模式,正是小米輔助駕駛技術的核心定位。技術專家指出,過度依賴自動化系統可能削弱駕駛員的應急反應能力,因此用戶需充分了解功能邊界。
此次開放體驗的背后,是小米對智能出行趨勢的判斷。隨著端到端輔助駕駛技術成為行業焦點,小米希望通過早期用戶反饋加速技術迭代。不過,安全團隊在用戶指南中明確列出使用邊界:在無清晰車道線、強光干擾或突發障礙物等場景下,系統可能無法完全替代人工操作。
對于“技術是否會讓人變懶”的質疑,小米研發人員回應稱,智能駕駛的目標是降低駕駛疲勞,而非轉移控制權。例如,在長途高速行駛中,系統可自動保持車距與車道,但駕駛員仍需隨時準備接管。這種設計既提升了便利性,也保留了人對車輛的最終掌控。
目前,SU7 Pro、Max及Ultra車型已上線1000萬Clips版本系統。隨著公眾體驗活動的推進,小米計劃根據用戶反饋進一步優化功能。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嘗鮮,更是一次重新思考“人與機器關系”的機會——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如何保持對駕駛本質的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