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領域,李想的名字常與成功創業者的形象緊密相連。從泡泡網的聯合創始人到理想汽車的掌舵者,他以獨特的商業嗅覺和果斷的決策力,在互聯網和汽車行業書寫了屬于自己的傳奇。然而,這位企業家在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也曾因網絡謠言陷入輿論風波,其經歷折射出行業生態的復雜與挑戰。

李想的創業軌跡始于一個大膽的選擇。1999年,年僅18歲的他放棄了傳統的高考路徑,憑借高中時期通過設計網頁每月兩萬元的收入,與合伙人創立了泡泡網。這個聚焦電子產品的平臺迅速崛起,最終實現凈利潤突破千萬。2015年,他將目光轉向汽車領域,成立理想汽車,以“實用技術”為核心,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市場開辟出一條差異化道路。理想L6上市三天即斬獲過萬訂單,成為品牌發展的里程碑。
然而,伴隨品牌擴張而來的,是網絡空間的惡意攻擊。2025年8月,一個專門抹黑理想汽車的水軍群組被曝光,群內成員明碼標價發布負面內容,甚至將攻擊延伸至車主評論區。理想法務部迅速固定證據,表示將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權益。與此同時,微博平臺對多名散布不實信息的汽車博主實施禁言三個月并沒收違規收益的處罰,引發網友對凈化網絡環境的支持。

這并非李想首次面對輿論危機。2013年,他在一檔創業節目中因發現選手舞弊行為,當場質疑節目組剪輯誤導觀眾,盡管事后澄清并道歉,但“強勢”的標簽一度伴隨其公眾形象。五年后,面對業內對理想汽車技術路線的質疑,他選擇在用戶日上直言回應,強調品牌聚焦用戶價值的定位。這種直率的性格,在2024年北京車展上再次引發關注——他邀請雷軍體驗理想L6時,關上車門詳細講解設計的場景,被網友戲稱為“硬控對手十分鐘”。
李想的經歷與雷軍此前關于行業亂象的呼吁形成呼應。雷軍曾指出,小米是遭受惡意攻擊最多的車企之一,而理想汽車的遭遇印證了這一現象的普遍性。網絡水軍通過編造“理想倒閉”等謠言,不僅損害企業品牌形象,更對車主生活造成困擾。企業為應對不實信息投入大量成本,而平臺方的介入有效遏制了謠言傳播,對試圖通過抹黑獲利者形成震懾。
從放棄高考的少年創業者到新能源領域的領軍者,李想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爭議與突破。他的故事揭示了商業成功的另一面:在技術創新的同時,企業還需應對網絡空間的非理性攻擊。而平臺與法律的雙重約束,正在為行業構建更健康的競爭環境。對于公眾而言,這一系列事件也提醒著: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理性、拒絕傳播未經證實的內容,是維護網絡生態的基本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