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近日宣布,旗下部分門店將于本周末啟動端到端輔助駕駛功能體驗活動,該技術可實現全程無需人工接管的智能駕駛,覆蓋SU7與YU7兩款主力車型。這一動作不僅展現了小米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積累,也折射出自動駕駛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場景的加速趨勢。

此次開放的端到端輔助駕駛系統,核心在于通過深度學習模型直接處理傳感器原始數據,跳過傳統多模塊協同的步驟,實現從環境感知到車輛控制的"端到端"閉環。技術團隊透露,YU7車型因搭載更高算力的輔助駕駛芯片,在復雜路況下的決策響應速度較SU7低配版提升約30%。而SU7高配版與YU7算力持平,低配版受限于84TOPS算力及未配備激光雷達,在極端天氣或非結構化道路場景中,系統會提示駕駛員保持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小米汽車已于2025年7月向SU7系列推送了1000萬Clips版本系統,該版本針對高速場景優化了領航輔助功能,通過增加千萬級真實道路數據訓練,使變道超車、匝道匯入等操作的平穩性提升22%。此次門店體驗活動,將首次向公眾開放城市道路場景下的端到端功能測試,參與者可體驗包括自動跟車、紅綠燈識別、無保護左轉等20余項功能。
在技術競爭層面,小米正面臨特斯拉FSD、華為ADS等勁敵的圍剿。特斯拉憑借北美百萬級車隊數據,在長尾場景覆蓋上占據優勢;華為則通過ADS 3.0的GOD網絡,實現了通用障礙物識別能力的突破。對此,小米汽車選擇差異化路徑:一方面通過小米生態鏈積累的1.2億臺智能設備數據,反哺自動駕駛算法訓練;另一方面將智能座艙與輔助駕駛深度耦合,例如通過車載小愛同學實現語音控制變道、調節跟車距離等交互創新。
安全始終是智能駕駛的核心命題。小米汽車在體驗活動中設置多重保障機制:系統會實時監測駕駛員注意力,若檢測到閉眼、低頭等狀態超過3秒,將立即觸發警報并逐步減速;同時,車輛保留L2級輔助駕駛的所有冗余設計,包括雙ESP、iBooster線控制動等硬件備份。技術負責人強調:"當前技術仍屬于輔助駕駛范疇,用戶需始終保持接管能力,這是技術成熟前的必要過渡。"
隨著此次體驗活動的鋪開,小米汽車正以"技術開放+用戶共創"的模式加速智能駕駛落地。據內部人士透露,其第三代輔助駕駛系統已進入實車測試階段,計劃在2026年實現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的全場景覆蓋。這場由科技企業發起的智能駕駛革命,或將重新定義未來出行的競爭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