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聯合華為、OPPO、vivo共同制定的《移動終端通用快速充電解決方案》(ITU-T L.1004)標準,近日通過國際電信聯盟第五研究組審議,正式成為全球首個通用快充國際標準。這一成果標志著中國在快充技術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我國自主研發的UFCS融合快充協議更被納入標準最佳實踐案例。
作為聯合國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之一,國際電信聯盟(ITU)自1865年成立以來,始終主導著全球通信技術標準的制定。此次將UFCS納入國際標準體系,不僅是對中國技術創新實力的認可,更意味著全球快充市場將迎來新的競爭格局。數據顯示,盡管UFCS認證產品數量在2023年實現7倍增長,但截至2025年10月僅達245款,遠低于市場預期。
技術瓶頸成為制約推廣的關鍵因素。當前UFCS協議要求設備優先識別該標準,但認證產品的主流充電功率僅停留在33W-40W水平。當終端設備同時支持120W私有協議時,使用UFCS認證線材僅能實現40W充電,這種"降維體驗"導致廠商推廣動力不足。小米退出終端快充行業協會(FCA)的舉動,更折射出企業利益與行業標準間的深層矛盾。
轉機出現在2025年5月,UFCS 2.0標準發布帶來重大突破。新版本引入40W無鑒權互通技術,華為、OPPO、vivo、榮耀四家頭部企業簽署互授權協議,實現跨品牌設備兼容。華為自帶線移動電源已率先支持40W無鑒權充電,標志著技術生態從碎片化走向統一。更值得關注的是,240W預研技術的亮相,為未來功率升級預留空間。
海外市場成為破局關鍵。數據顯示,全球手機用戶平均充電功率僅34W,海外主流市場仍停留在20-30W區間。蘋果iPhone 17系列首次配備40W適配器被視為"激進升級",恰恰印證海外市場的技術滯后。這種差距為UFCS協議提供戰略機遇——當國內廠商在海外推廣時,40W通用標準既能滿足當地需求,又可規避與私有協議的直接競爭。
技術演進路徑逐漸清晰:先通過40W標準建立生態基礎,再逐步向60W、100W乃至120W升級。這種"階梯式"推進策略,既保障初期兼容性,又為技術迭代保留空間。相較于PD/QC等國際標準,UFCS的跨品牌互通優勢在海外市場更具競爭力。隨著榮耀Magic8、華為MatePad、OPPO Find N5等新品陸續通過認證,中國快充技術正加速構建全球影響力。
快充技術的突破只是中國創新的縮影。今年國產旗艦機型普遍配備6000mAh以上電池,紅魔11 Pro更達到8000mAh,遠超iPhone 17 Pro Max的5000mAh。從充電功率到電池容量,從屏幕顯示到AI應用,中國廠商正在多個技術維度建立領先優勢。這種全面創新不僅改變著全球消費電子格局,更預示著下一個十年,中國技術標準將在更多領域定義行業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