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熱度持續攀升,小米、理想、問界等品牌憑借前沿技術與豐富配置,成為不少消費者彰顯身份的選擇。然而,購車時若僅著眼于“面子”,而忽視養車成本這一現實問題,可能會陷入“買得起卻養不起”的困境。電車是否真的省錢,遠非“無需加油”這般簡單。

在保養環節,新能源車雖保養項目較燃油車減少約60%,但潛在開銷不容小覷。以問界M7為例,官方建議每年或行駛一萬公里進行一次基礎保養,費用約900元;若選擇4S店推薦的“深度養護套餐”,單次費用則飆升至1500元。理想L6的保養成本雖低于燃油車,但其增程器需定期更換火花塞、冷卻液等部件,行駛六萬公里后,總保養費用仍達5898元。更關鍵的是,新能源車保養市場尚未規范,若選擇非官方維修,三電系統質保可能失效,迫使車主只能接受高昂的官方服務價格。
能耗成本方面,電車的經濟性高度依賴充電便利性。若家中配備充電樁且能使用谷電,電車成本優勢顯著。例如,問界M7若80%路程使用家用充電,每度電0.5元,每公里成本僅8分錢;但若依賴公共充電樁,每度電1.8元,每公里成本升至2角7分,與燃油車的差距大幅縮小。理想L6車主實測數據顯示,純電模式下每年電費1665元,但長途行駛需用油時,年油費達2881元,總能耗成本4546元,僅比同級別燃油車節省38%。若無法安裝家用充電樁,電車的省錢優勢將大打折扣。

隱性成本同樣需納入考量。新能源車扭矩大,輪胎磨損更快,例如小米SU7的高性能輪胎單條更換費用超千元,行駛六萬公里需更換四條,僅輪胎費用就達8000元。電池衰減還會影響二手車殘值,二十萬元左右的新能源車使用三年后,保值率較燃油車低9.2個百分點。即使有電池衰減質保,車主仍需投入時間處理,賣車時也會面臨虧損。停車費、高速過路費等固定支出也會削弱電車的經濟性,一線城市車主年停車費超1.2萬元,成為養車的一大負擔。
理性決策至關重要,消費者需避免被“面子經濟”裹挾,全面評估動態成本。若年行駛里程超1.8萬公里、家中安裝充電樁概率超80%且五年內無換車計劃,電車整個使用周期可節省20%至35%的成本;反之,盲目追求品牌可能導致“買得起養不起”。例如,月薪1.5萬元的消費者選擇問界M7頂配版,月供、保險、保養等固定支出占工資的40%以上,生活質量必然受到影響。
電車是否省錢,并非單純比較技術參數,而是一場“場景化”的考驗。購車回歸理性后,消費者會明白,真正的面子源于對生活質量的把控,而非依賴車輛品牌標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