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庭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客廳,一場關于“科技如何融入生活”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2025年,越疆機器人推出的家庭智能體Rover X1以7499元的定價引爆市場,這款從工業領域跨界而來的機械狗,不僅將價格拉至智能手機區間,更通過“有用、好用、常用”的三大核心體驗,重新定義了消費級機器人的可能性。

家庭機器人的進化史,是一部技術突破與市場試錯的雙重奏。1983年,美國Androbot公司推出的Topo機器人首次將“機器人進家庭”的設想變為現實,盡管其功能僅限于簡單移動和物品傳遞,卻為行業打開了想象空間。2002年,iRobot掃地機器人的問世,首次證明了機器人在家庭場景的實用價值,但高昂的價格和單一功能使其淪為“小眾玩具”。2021年,小米“鐵蛋”機器狗以9999元的價格將四足機器人帶入萬元時代,但核心功能的缺失導致其家庭滲透率不足30%。直到2025年,隨著AI大模型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具身智能終于從實驗室走向消費市場,斯坦福大學的Mobile ALOHA能制作滑蛋蝦仁,挪威1X科技的NEO機器人可疊衣服、沖咖啡,而越疆Rover X1的推出,則標志著這一技術正式進入普通家庭。
家庭場景的復雜性,長期制約著機器人的普及。清華大學許華哲教授的實驗顯示,實驗室中抓取成功率高達98%的機器人,在面對家庭中形狀各異的杯子、柔軟的衣物時,成功率驟降至65%以下。感知、決策、執行系統的協同難題,讓傳統機器人難以應對寵物跑動、玩具散落等突發狀況。成本與價值的錯位更讓行業陷入“高端買不起、低端不好用”的怪圈:波士頓動力的Spot機器狗售價7.5萬美元,僅能用于工業巡檢;2025年推出的1X NEO家務機器人定價仍高達14.2萬元,相當于普通家庭兩年的物業費。賽迪智庫數據顯示,62%的潛在用戶擔心“機器人操作復雜或故障添亂”,58%的用戶對攝像頭數據隱私存在顧慮,掃地機器人的活躍使用率不足50%,反映出用戶信任度仍待提升。
越疆Rover X1的突破,源于對家庭場景的深度洞察。其首創的雙視覺跟蹤系統,通過多攝像頭融合感知,實現了全向環境建模與自主決策;全地形輪腿結構結合智能負重能力,讓機器人既能在家中光滑地板上穩健行走,也能在戶外草地、小坡坎等復雜地形中自由穿梭,并具備負載日常物品的能力;自研開放平臺支持多角色靈活切換,使Rover X1能勝任戶外探險、家庭安防、編程教育及情感陪伴等多元場景。越疆表示,選擇機械狗形態切入家庭市場,是基于公司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十年的技術積淀,能夠將經過驗證的穩定技術進行創新性轉化,從而在保障高性能與可靠性的同時,顯著降低成本。
7499元的定價策略,是越疆在成本、市場接受度與長期戰略價值間的精準平衡。公司透露,依托深厚的技術自研能力與成熟的供應鏈體系,Rover X1實現了工業級技術的消費端轉化與規模化生產,既突破了高性能機器人的價格門檻,又保持了健康的利潤空間。這一策略旨在以“一步到位的誠意”觸達早期用戶,搶占家庭智能入口,為后續生態拓展奠定基礎。例如,Rover X1可通過學習用戶習慣,主動提供跑腿、安防等服務,甚至在用戶外出時照顧寵物,真正從“工具”進化為“伙伴”。

在越疆之外,其他玩家正從不同路徑探索家庭機器人的可能性。挪威1X Technologies的Neo機器人以“柔性革命”為設計理念,采用輕量化設計、硅膠柔性外殼及肌腱驅動系統,旨在創造更安全的人機共存環境,但其2萬美元的定價和“專家模式”引發的隱私擔憂,暴露了當前技術在完全自主智能方面的不足。美國Figure AI的Figure 03機器人則聚焦家庭場景,計劃通過高容量生產設施實現年產1.2萬臺,但其工業級方案與家庭級方案的技術原則沖突,反映了行業對機器人形態的分歧。優必選副總裁鄧峰預測,至2028年,機器人將逐步進入家庭場景,從陪伴需求切入,最終拓展至全面服務;清華大學許華哲則認為,未來5年,家用機器人可能從“抓取和放置”等簡單任務開始,逐步過渡到疊衣服、整理床鋪等高精度操作。
當價格持續下探、功能場景不斷豐富、人機信任逐步建立,家庭機器人正從“科技新貴”向“生活剛需”演進。越疆Rover X1的探索,不僅為行業提供了技術轉化的成功案例,更預示著一個普惠型家庭智能時代的到來。在這場變革中,機器人不再是被動的工具,而是沉默而可靠的伙伴,默默重塑著人類與科技的共生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