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領域正經歷技術革新與市場規范的雙重考驗。近期,關于電池技術命名的爭議引發行業關注——部分企業將半固態電池包裝為“固態電池”進行宣傳,導致消費者認知混亂。為規范市場,主管部門正醞釀將“半固態電池”統一命名為“固液電池”,以明確技術邊界,遏制不實營銷。

固態電池因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被視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核心方向,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及消費電子領域潛力巨大。然而,部分企業為搶占市場先機,將量產的半固態電池冠以“固態電池”之名,誤導投資者與消費者。這種行為與上半年車企炒作“高階智駕”如出一轍——部分企業將L2級輔助駕駛包裝為“自動駕駛”,通過社交媒體傳播“邊開車邊睡覺”等誤導性內容,最終引發多起交通事故,教訓深刻。
半固態電池與固態電池的本質差異在于電解質組成。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全固態電池的離子傳遞需完全通過固態電解質實現,不含任何液態成分;而半固態電池則是固態與液態電解質的混合體,液態成分占比通常在5%至10%。這一標準為兩類技術劃定了明確分界線。
從產業化進程看,半固態電池已實現商業化裝車,成為當前市場的過渡方案。但全固態電池仍面臨成本高、界面阻抗大、生產工藝不成熟等挑戰。若以技術成熟度1至9級衡量,當前全固態電池僅處于第4級,即完成器件樣品制作與實驗驗證階段,距離大規模生產仍有距離。目前市場上多數企業宣稱的“固態電池”產品,實為半固態電池。
不過,我國在全固態電池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通過分子尺度界面設計,將固態電池界面阻抗降至傳統液態電池水平,并實現柔性電池2萬次彎折無衰減;物理研究所研發的“碘離子”特殊膠水,解決了電解質與鋰電極接觸難題;清華大學團隊利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電解質,確保安全與續航兼顧。這些技術突破為固態電池實用化提供了關鍵支撐。
盡管科研成果顯著,但技術從實驗室到商業化仍需跨越供應鏈、市場接受度等多重障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提出,全固態電池有望在2030年實現小規模應用,2035年全球推廣,這一時間表體現了對技術成熟與現實條件的平衡考量。
當前,汽車市場競爭激烈,營銷概念層出不窮。部分企業將未來愿景包裝為當下現實,不僅誤導消費者,也干擾了技術路線競爭。規范電池命名、明確技術分類,有助于消除認知偏差,遏制不實宣傳,降低市場炒作風險,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營造公平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