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咖啡行業巨頭星巴克近日宣布與中國私募投資機構博裕投資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成立合資企業運營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根據協議,博裕投資將以40億美元對價獲得合資企業60%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份并授權品牌及相關權益。這一動作標志著星巴克在中國市場開啟戰略轉型新篇章。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私募機構之一,博裕投資核心團隊由前跨國企業高管及資深金融人士組成,成立十余年來已投資超過200家企業,涵蓋消費、零售、科技等多個領域,其投資組合包括完美日記、北京SKP、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此次與星巴克的合作,被業界視為外資餐飲品牌在中國市場深化本土化運營的重要信號。
回溯外資餐飲品牌在中國的發展軌跡,肯德基母公司百勝中國的轉型案例頗具參考價值。2016年,百勝集團將中國業務分拆獨立上市,引入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作為戰略投資者。此次變革背后,是百勝中國面臨的經營困境:過度依賴直營模式導致門店租金和人力成本高企,數字化進程滯后,產品本土化不足等問題集中顯現。分拆后,百勝中國通過降低特許經營門檻、加速下沉市場布局、推出本土化餐品等舉措,門店數量從7300家增長至1.7萬家,營收和利潤均實現雙位數增長,成為本土化轉型的成功典范。
麥當勞的中國業務轉型路徑與百勝中國異曲同工。2017年,麥當勞將中國內地及香港業務80%股權轉讓給中信系主導的財團,成立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新公司通過優化供應鏈、加速數字化升級、推出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產品等策略,使麥當勞在中國市場重煥生機。目前,麥當勞中國門店數量已突破6000家,外賣業務占比超過70%,成為品牌增長的重要引擎。
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轉型壓力同樣不容忽視。自1999年進入中國以來,星巴克長期堅持直營模式,門店多位于核心商圈,租金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以一線城市核心商圈門店為例,月租金可達10-20萬元,人力成本占比超30%。盡管星巴克通過打造“第三空間”概念,成功塑造了高端商務社交場景,吸引了大批中產消費者,但近年來面臨本土咖啡品牌的激烈競爭。
瑞幸、庫迪等新興品牌以“9.9元/杯”的低價策略迅速搶占市場,通過高頻推出新品、打造爆款咖啡、強化社交媒體營銷等手段,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數據顯示,瑞幸“快取店”占比高達92%,其商業模式已從與星巴克競爭轉向與奶茶店爭奪市場份額。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喝咖啡的習慣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年輕人更注重性價比和個性化,對“第三空間”的需求減弱,即買即走的消費場景成為主流。
面對市場變革,星巴克已啟動一系列調整措施。今年以來,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壓縮門店面積,將單店面積從傳統的200平方米縮減至80-120平方米,并加大外賣平臺優惠券發放力度,每杯降價5-10元。產品策略上,星巴克推出“茶咖”系列新品,嘗試融合中國茶文化與咖啡消費場景。這些舉措被視為星巴克向“快取店”模式轉型的信號。
博裕投資的加入,預計將加速星巴克的轉型進程。業內人士分析,博裕投資可能推動星巴克進一步開放特許經營,加速下沉市場布局,并在數字化運營、供應鏈優化等領域提供支持。星巴克官方已宣布,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中國門店數量從8000家擴展至2萬家,這一目標若要實現,傳統直營模式顯然難以支撐,特許經營模式的推廣將成為關鍵。
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轉型,不僅關乎商業成敗,更承載著文化層面的意義。進入中國二十余年來,星巴克通過運營方式、服務標準和供應鏈體系的本土化,塑造了一種獨特的城市文化符號——它為都市白領提供了一個介于工作與私人空間之間的半正式社交場景,成為商務洽談、朋友小聚的熱門選擇。這種文化調性在中國市場獨樹一幟,也是星巴克擁有大量忠實粉絲的重要原因。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星巴克不得不調整其商業模式以適應新的消費趨勢。這一轉變雖令人唏噓,但也反映了商業世界的殘酷現實:唯有不斷進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對于消費者而言,星巴克的轉型或許意味著更多選擇和更低的價格;而對于行業而言,這則是一個外資品牌如何在中國市場實現本土化生存的生動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