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與南京大學聯合組建的科研團隊,依托“羲和”號衛星的觀測數據,在太陽活動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團隊通過對太陽爆發源區進行高精度分區光譜分析,首次清晰捕捉到太陽暗條演化及耀斑帶色球層動態變化的完整光譜特征,相關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天體物理學報》。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陽的劇烈活動對地球空間環境產生顯著影響。研究團隊指出,太陽耀斑、暗條爆發及日冕物質拋射等能量釋放現象,在銀河系其他恒星系統中同樣普遍存在。然而受限于觀測技術,科學家此前難以對單顆恒星進行長時間連續監測,導致對恒星大氣爆發活動的物理機制認知有限。
論文通訊作者侯義軍研究員表示,“羲和”號衛星搭載的全日面Hα光譜儀,首次實現了對太陽低層大氣的持續動態監測。研究團隊選取2024年觀測的5個典型太陽爆發事件,通過創新性的分區積分光譜技術,成功分離出不同物理過程的光譜特征。這種分析方法為恒星比較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
聯合培養博士生劉驍鋒在研究中發現,耀斑帶區域的Hα光譜呈現持續增強的線心輻射、譜線展寬及紅翼不對稱特征,這些變化與色球層壓縮過程高度吻合。而在太陽暗條演化區域,光譜特征隨時間發生規律性轉變:從加速階段的藍移吸收,到減速階段的藍移減弱,最終轉為紅移吸收,完整記錄了冷等離子體的運動軌跡。
南京大學李川教授強調,這項研究充分挖掘了“羲和”號在恒星物理領域的科學價值。衛星獲取的Hα光譜數據不僅揭示了太陽爆發的微觀動力學過程,更為理解其他恒星的大氣活動提供了關鍵參照。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拓展數據分析維度,探索恒星磁場與爆發活動的深層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