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一場別開生面的機器人辯論大賽吸引了眾多目光。首屆中國(國際)機器人辯論大賽復賽在此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14支賽隊齊聚一堂,展開了一場智慧與科技的激烈碰撞。
復賽現場,機器人辯手與人類辯手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跨隊“人機對戰”。根據隨機抽簽結果,10支晉級賽隊分別派出己方機器人辯手,與其他賽隊的人類辯手進行辯論。正、反方辯席上,機器人憑借強大的語義理解能力,面對人類辯手的層層追問和“話術陷阱”,迅速從龐大的知識圖譜中調取論據,給出邏輯嚴密的回應。人形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等多形態智能體各顯神通,有的對辯題進行多層次倫理剖析,有的精準引用數據和案例,有的則“反套路”給出獨特視角和冷峻邏輯,引得臺下觀眾時而屏息凝神,時而驚嘆連連。
本賽段的辯題聚焦技術倫理、氣候變化與太空探索等前沿領域,如“企業使用AI對員工進行工作效率監控是否合理”“通過腦機接口直接讀取犯罪嫌疑人記憶作為法庭證據是否可取”等。這些辯題直指科技發展中的核心矛盾,極大考驗了機器人的思辨能力。評委們不以辯論勝負為標尺,而是從機器人的邏輯性、語言表現力、多模態交互、技能展示和臨場應變五個維度進行打分,全面評估機器人的大模型訓練和硬件設備調試水平。
相較于初賽的“同隊人機辯論”,復賽的“異隊人機對抗”顯著提升了賽事難度與觀賞性。湖北大學帶隊老師、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生導師劉瑀釩表示,復賽的最大難點是從“人機并肩”轉為“人機對辯”,對機器人的獨立語音識別、深度思考及快速作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訓練中強化了語料庫、辯論語氣模仿及手勢關節靈活性訓練,同時優化了網絡設置、調整反應速度,以確保辯論的連續性和觀賞性。
松延動力軟件開發工程師張秋各也分享了他們的參賽體驗。他們將自主研發的仿生機器人“小諾”帶到賽場,賽前為機器人針對性補充了語料與知識庫,并優化了邏輯響應機制,以實現跨隊人機辯論的精準應答。張秋各認為,參賽對推動具身智能發展意義深遠,不僅考驗了大模型在復雜語境下的理解與交互能力,也反映出機器人在情感識別、共情方面仍有待提升。他們期待在決賽中再進一步,更希望通過實戰不斷強化機器人對真實環境和復雜指令的理解適應、精準執行能力。
這場賽事不僅是一場科技盛宴,更是北京亦莊建設全國具身智能產業創新高地的重要舉措。作為北京市重要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北京亦莊已匯集了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優必選、星海圖等300余家機器人生態企業,機器人產業鏈規模超百億。此次通過舉辦機器人辯論賽,北京亦莊進一步布局機器人“大腦”開發,完善AI語言邏輯、人機協同決策等核心能力,填補了國內機器人“智能思辨”類賽事的空白。
人工智能與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云澤指出,機器人辯論賽標志著AI向“成為人類思考的伙伴”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在技術層面,賽事將辯論作為自然語言處理的“試金石”,推動AI突破語義理解與邏輯推理的瓶頸;在產業層面,賽事催生了可落地的智能司法、高級顧問等高端智能應用場景,并吸引全球人才資金,打造新經濟增長極;在社會層面,賽事以觀賞性對抗拆穿AI“黑箱”,點燃全民科學熱情和批判思維;在文化層面,不同背景的AI同臺爭鳴,為跨文明對話提供了理性實驗場。
經過初賽、復賽的激烈比拼,湖北大學隊、松延動力-松美美隊、松延動力-小諾隊、小禾隊四強脫穎而出,成功晉級決賽。決賽將于近日舉行,屆時將上演純機器人之間的終極辯論,為觀眾帶來一場科技與智慧的巔峰對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