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編程領域接連曝出兩起引發全球關注的爭議事件。估值百億美元的Cursor公司推出2.0版本時宣稱搭載自研代碼模型Composer,但用戶很快發現該模型在推理過程中頻繁使用中文,且行為模式與阿里Qwen、智譜GLM等中國開源大模型高度相似。這一發現迅速點燃業內對Cursor技術真實性的質疑,盡管該公司至今未作出正式回應,但市場已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部分從業者認為這是基于技術成本的合理選擇,另一派則指責其市場宣傳缺乏透明度。
無獨有偶,同日宣布更新的AI編程獨角獸Cognition也陷入類似風波。其推出的SWE-1.5模型在用戶測試中竟直接承認自身基于智譜GLM開發,甚至出現輸出中文的異常情況。更耐人尋味的是,智譜AI官方社交賬號轉發祝賀Cognition新品發布的動態,引發外界對雙方技術合作的猜測。這兩起事件暴露出國際AI企業對中國開源模型的深度依賴,也折射出全球AI產業技術流向的微妙變化。
針對爭議,多位行業專家從技術邏輯層面給出分析。系統架構師Daniel Jeffries指出,訓練基礎大模型需要數千萬美元投入,即便頭部企業也難以保證成功。Cursor等團隊選擇在開源模型基礎上進行微調,實為規避高昂研發成本的理性決策。這一觀點獲得AI領域權威學者Yann LeCun的公開認可,他認為通過強化學習優化現有模型,比從零開始訓練更符合產業發展規律。
中國開源模型之所以成為國際團隊的首選,核心優勢在于性能與成本的雙重競爭力。在第三方評測平臺ArtificialAnalysis的榜單中,MiniMax-M2、DeepSeek-V3.1、Qwen3-235B等中國模型緊隨OpenAI、谷歌等閉源巨頭之后,占據開源領域主導地位。美國投資人Chamath Palihapitiya透露,其團隊已將大量業務遷移至Kimi K2模型,原因在于"同等性能下成本不足OpenAI的三分之一"。Airbnb CEO Brian Chesky也證實,公司客服系統采用阿里Qwen后,不僅效果優于OpenAI產品,運營成本還顯著降低。
這場技術爭議在全球社交平臺引發連鎖反應。海外網友戲稱"該學中文了",對中國開源生態的崛起表示驚嘆;國內輿論則普遍認為這標志著中國AI技術正式躋身全球第一梯隊。值得關注的是,在英偉達GTC 2025大會上,CEO黃仁勛展示的PPT顯示,阿里Qwen模型已占據開源市場最大份額,其衍生模型數量位居全球首位。這進一步印證了中國正在通過開源戰略重塑全球AI技術標準。
更深層次的變化正在發生。當硅谷工程師開始研讀GLM和Qwen的技術文檔,當國際企業為優化成本主動接入中國模型,全球AI產業的權力中心已出現位移跡象。有國外網友在Reddit發起討論:"如果中國停止開源模型供應會怎樣?"該帖子獲得超400次點贊和200余條回復,反映出業界對技術依賴度的深層焦慮。這場看似簡單的"套殼"爭議,實則是中國從AI應用市場向基礎設施層躍遷的標志性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