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天文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由李尚活副教授與邱科平教授聯合主導的國際科研組,通過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首次觀測到處于形成初期的七星系統,相關成果已發表于《自然-天文學》期刊。
研究團隊選取了距離地球約4240光年的NGC6334IN恒星形成區作為觀測對象。通過毫米波段的高精度探測,科研人員在核心區域發現7顆原恒星正在同步演化。動力學模型與數值模擬證實,該系統源于吸積盤碎裂機制——這一過程類似于多個獨立胚胎在母體環境中同時發育。
論文第一作者李尚活指出,銀河系中超過半數的恒星以雙星或多星形式存在。這類系統通過引力相互作用,能夠觸發伽馬射線暴、引力波等極端天文現象。長期以來,學界對多星系統的形成存在兩種主流假說:致密云核碎裂與吸積盤碎裂。前者好比單卵多胎,后者則類似多卵受精,但此前僅在低階系統中證實過致密云核碎裂機制。
此次觀測首次為高階多星系統的吸積盤碎裂假說提供了直接證據。研究顯示,NGC6334IN核心區的7顆原恒星呈現分層分布特征,其質量與軌道參數與理論預測高度吻合。審稿專家評價該發現"為理解大質量恒星形成機制開辟了新視角"。
該國際合作項目匯聚了中、德、美、日、韓、加拿大等6國16家科研機構的學者。研究團隊透露,后續將依托ALMA等先進設備開展系統性搜尋,通過多波段觀測與超級計算機模擬,進一步解析雙星及多星系統的演化規律。











